料理.台湾 [第80期]:老派餐厅学

点阅:24

并列题名:Ryori.Taiwan

其他题名:料理台灣

作者:料理.台湾编辑部编辑

出版年:2025.03-04

出版社:财团法人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

出版地:台北市

最新发刊 : 2025-03-01

杂志类型 : 双月刊


杂志简介:   《料理.台湾》双月刊由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自2012年发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饮趋势、专业知识、教育文化的专业杂志,为餐饮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读者以餐饮业之经营者、厨师,以及大专院校之餐饮科系教师、学生等对饮食有兴趣的相关人士为主,为国内餐饮界提供一份专业人士必看的前瞻性杂志,并提供即时、深入、有价值的餐饮相关报导。创刊至今历经餐饮业蓬勃发展、新兴社群媒体崛起,饮食成为炙手可热话题,也增加许多对饮食有兴趣的大众读者。内容多元涵盖广阔,适合所有对台湾文化、餐饮新知有兴趣的读者翻阅。
  秉持基金会推广饮食文化,《料理.台湾》持续纪录饮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个人专栏」透过企业家、社会与人类学者、资深美食记者讨论饮食议题。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风土识食〉、〈地方滋味踏查〉、〈饮食书写〉专栏走入更深层食物文化、教育与永续,重新梳理台湾在地观点的饮食叙事。第三部份〈职人细语〉、〈餐饮市场〉、〈舌尖设计学〉、〈打造餐饮人气店〉、〈文食饮像〉,从厨师职涯到挑选食材、行销活动或餐饮进修,与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等,精准拿捏未来市场动态。并同时利用出版品结合中华饮食文化图书馆,积极举办各类活动,以期让更多大众知道,达到饮食文化资源互动与整合目的。

老派餐厅学

近年来,「老派」风格的怀旧与复古感成为新潮流,在社群媒体上再次被年轻世代认识喜爱。无论餐厅的装潢设计、用餐氛围、服务人员至餐点滋味,无一不是熟悉的而美好时光记忆。历经岁月仍屹立不摇的老字号餐厅,更承载着台湾珍贵的饮食记忆。
爬梳老派餐厅学,不仅是对过往饮食习惯的见证,也领略台湾那段黄金岁月的风华。


编者的话

「口味一成不变,对我们是最大的称赞。」专题店家在采访结束后,有感而发地说出这句话。曾历经年轻人路过不屑一顾,拜媒体之赐再次获得青睐,始终以稳定节奏、经典菜色,陪伴着食客的日常与人生重要相聚,维持品质的「不变」,正是这些餐厅骄傲的所在。
老派不是复古,而是数十载的坚持,展现出历久弥新的价值。本期〈老派餐厅学〉走进五家名人推荐餐厅-红屋牛排的西餐风华、围炉酸菜白肉火锅的温暖团圆、法森小馆的法式经典、鸡家庄的传统台菜,以及翠薪越南餐厅的异国家乡味。不论是店内装潢、服务生的态度,还是一道道熟悉的菜色,各自承载着屹立不摇的时代记忆。
春节期间入住创立于 1878 年的箱根富士屋(Fujiya Hotel),仿佛走进一座小博物馆,见证日本饭店发展史。馆内珍藏的百年菜单,更是一张张时光印记。〈职人细语〉专访圆山金龙厅许耀光主厨,出身餐饮世家的他,在访谈中分享父亲的泛黄手稿。这些布满历史痕迹的菜单与食谱,不仅记录味道,也诉说著饮食文化的传承。
总编辑 陈怡伶

农历新年一过,连续跟风两家排队美食,其中「一兰拉面」美味的令人赞叹,自2017年引进台湾,迄今在平日下午抽号码牌,仍足足排队四十分钟,可见台湾消费者的喜爱。另一家台式卤肉饭「黄记」,早在多年前就获得众多饕客的认可,近年更因观光人潮不断,知名度历久不衰,上午十一点半开始营业,内用及外带的号码牌已排到六十几号,在在宣告传统小吃店在餐饮市场的热度。这期〈地方滋味踏查〉介绍高雄三多商圈的街头名店,推荐大家前往尝试,让各地美食继续飘香。
副主编 洪丽君

台中、彰化靠海一代俗称「海线」,农、畜牧业发达,「黑猪肉」是其中一项特产,与猪肉相关的料理特别多。从台中来台北工作之后,格外想念沙鹿的肉丸圆仔(bah-înn-á)、肉圆(bah-uân)、水煎包和干油面。肉圆仔是包肉馅的汤圆,汤圆皮薄又软,轻轻裹住鲜香十足的粉色内馅,配上大骨熬成的喷香汤头,撒上香菜、白胡椒粉,是沙鹿人共有的饮食记忆。本期「风土识食」介绍高雄旗津大陈新村的「鳗鲞」令人感动,众生为镜,我们同样是被海风吹拂长大的孩子,无论走到哪总怀揣家乡味。
编辑 徐菀临
杂志简介

  《料理.台湾》双月刊由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自2012年发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饮趋势、专业知识、教育文化的专业杂志,为餐饮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读者以餐饮业之经营者、厨师,以及大专院校之餐饮科系教师、学生等对饮食有兴趣的相关人士为主,为国内餐饮界提供一份专业人士必看的前瞻性杂志,并提供即时、深入、有价值的餐饮相关报导。创刊至今历经餐饮业蓬勃发展、新兴社群媒体崛起,饮食成为炙手可热话题,也增加许多对饮食有兴趣的大众读者。内容多元涵盖广阔,适合所有对台湾文化、餐饮新知有兴趣的读者翻阅。
    秉持基金会推广饮食文化,《料理.台湾》持续纪录饮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个人专栏」透过企业家、社会与人类学者、资深美食记者讨论饮食议题。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风土识食〉、〈地方滋味踏查〉、〈饮食书写〉专栏走入更深层食物文化、教育与永续,重新梳理台湾在地观点的饮食叙事。第三部份〈职人细语〉、〈餐饮市场〉、〈舌尖设计学〉、〈打造餐饮人气店〉、〈文食饮像〉,从厨师职涯到挑选食材、行销活动或餐饮进修,与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等,精准拿捏未来市场动态。并同时利用出版品结合中华饮食文化图书馆,积极举办各类活动,以期让更多大众知道,达到饮食文化资源互动与整合目的。
  • 职人细语 圆山金龙餐厅 许耀光家训的餐饮追求(p.58)
  • 舌尖设计学 或者新州屋 老屋故事与在地滋味的串联(p.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