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红学界最大的一个争论题目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是曹雪芹的原稿,还是高鹗或其他人的续书。
这场争论牵涉甚广,不仅对后四十回的作者身分起了质疑,而且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前后情节、人物的结局、主题的一贯性,甚至文字风格,文采高下,最后牵涉到小说艺术评价,通通受到严格检验,严厉批评。
「新红学」的开山袓师胡适,于一九二一年为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新式标点程甲本《红楼梦》写了一篇长序〈《红楼梦》考证〉。这篇长序是「新红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其中两大论点:证明曹雪芹即是《红楼梦》的作者,断定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原著,而是高鹗伪托续书。自从胡适一锤定音,判决《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书」以来,几个世代甚至一些重量级的红学家都沿着胡适这条思路,对高鹗续书作了各种评论,有的走向极端,把后四十回数落得一无是处,高鹗变成了千古罪人。而且这种论调也扩散影响到一般读者。
于此,白先勇策划《正本清源说红楼》论文集,聚焦程乙本及后四十回,收录两岸历年重要红学专家学者,包括胡适、周策纵、高阳等人,针对《红楼梦》此一议题的文章,让红学研究者、一般读者更能全面掌握此争论的核心。
作者简介
白先勇
民国二十六年生,广西桂林人。台大外文系毕业,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
白先勇为北伐抗战名将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于南宁、桂林,民国三十三年逃难至重庆。抗战胜利后曾移居南京、上海、汉口、广州。民国三十八年迁居香港,民国四十一年来台与父母团聚。民国五十二年赴美留学、定居,民国五十四年获硕士学位,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任教中国语言文学,民国八十三年退休。民国八十六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图书馆成立「白先勇资料特藏室」,收录一生作品的各国译本、相关资料与手稿。
白先勇是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戏剧家,著作极丰,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舞台剧剧本《游园惊梦》、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两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关于白先勇文学创作的研究,两岸均不断有学者投入,人数众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学经典化现象。
近年投入爱滋防治的公益活动和昆曲艺术的复兴事业,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巡回两岸、美国、欧洲,获得广大回响。从「现代文学传灯人」,成为「传统戏曲传教士」。
民国一○○年开始致力整理父亲白崇禧的传记,民国一○一年出版《父亲与民国: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在两岸三地与欧美汉学界,都受到重视,并引起广大回响,于民国一○三年出版《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整理白崇禧将军来台最新史料与口述采访纪实。
民国一○三年在台湾大学开设《红楼梦》导读通识课程三个学期,将毕生对《红楼梦》的钻研体会,倾囊相授学子,深受两岸学生欢迎。课程录影先置台大开放式课程网站与趋势教育基金会网站,供校内外人士点阅,并出版DVD及书籍。并于民国一○五年出版《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民国一○七年策画出版《正本清源说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