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哲学大师佛洛姆享誉世界、洞见观瞻的经典
一本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什么是自由? 现代人如何理解/误解所谓「自由」?
人为什么逃避自由? 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吗?
1941年初版的《逃避自由》是佛洛姆一举成名的著作,不但可作为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以心理哲学角度对当代社会作了系统而强烈的批判,自发行以来风行欧美声势不坠,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杰作。
佛洛姆从心理分析出发,关照政治、文化、经济面向,阐释人类性格特质与社会环境互为形塑的观点,针对现代人的意识型态和性格结构在资本社会与民主潮流下所形成的困境,作出精辟的剖析。他诊断社会病态的历史根源,也明确开出克服困境的处方,指出人类应如何理性生活,创造幸福、建立良好的社会结构。
「传统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正是这种不安全的自由使人产生种种逃避倾向。」现代社会在资本主义和民主潮流发展下,虽以「自由」和「个体化」解放了种种束缚,却在人性底层和集体心理引发孤独的不安与恐惧,让人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无能为力,更形成与自然、社会和人际之间的疏离。因此,现代人无时无刻要逃避自由,潜意识希望回归中世纪稳定的经济地位和权利关系,以寻求安全和归属感。正是这种心理上的不健康倾向(施虐-受虐/破坏-迎合)形成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基础,这种孤立和恐惧同时精准反映在现代人向往权威、跟随流行、迎合社会标准等各种抛弃自我的行为。
现代人在自以为是的独立品味和自主选择背后,面临了被资本社会和伦理断裂制约的危机,本书让我们对「人心为何被俘虏」有更清楚的体认,从而有勇气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发挥创造力,在自我实践的道路上重获「积极的自由」。
本书特色
当我们向往独立与自由时,绝大多数的时刻,我们并不懂如何享受这份权利。不管是捷运上杀时间的低头族、追求名牌的街头流行客,镇日工作而失去生趣的苦闷上班族,还是重度资讯上瘾的青少年……。盲从潮流与闲不下来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特色,空虚与忙乱的背后反映了深沈的孤寂感,以及个体迫切与社会建立连结的安全渴望。
追求独立自主或安全归属的拉踞,发展自我或社群连结的平衡,一直是现代人幸福与否的关键。《逃避自由》这本1940年代面世的著作出版至今已超过半世纪,但所揭橥的课题从未过时,完全吻合你我现今的处境,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先驱视野。
本书可谓一份从精神分析和人性心理角度的切入「社会观察报告书」。很少有心理学家像佛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形塑、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他的著作是从社会政治到日常文化等生活各种场域的彻底检视与反省,每个人不论你我,都能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和助益。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
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擅长以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人的行为和心理机制,可谓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人本主义学者。佛洛姆的理论调合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在人学的微观与社会学的宏观之间形成一种全面性的社会心理学,对心理学多元论的发展贡献卓著。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1941》、《自我的追寻,1947》、《爱的艺术,1956》、《健全的社会,1955》、《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59》、《对人的破坏性之研究,1973》等。
译者简介
刘宗为
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中正大学哲学所硕士,中正大学哲研所博士候选人。译有《惩罚与当代社会》(商周出版),现任虎尾科技大学兼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