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非希腊中心视角的东西方世界
点阅:1548译自:アレクサンドロスの征服と神話
其他题名:非希腊中心视角的东西方世界
作者:森谷公俊作;黄钰晴译
出版年:2018
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 远足文化发行
出版地:新北市
集丛名:兴亡的世界史:2
格式:EPUB 流式
ISBN:9789578654327
系列書: 興亡的世界史,本系列共20本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内容简介
罗马人奉为神明崇拜的亚历山大大帝,
当今的文明世界,仍未脱离他巨大的身影。
马其顿人开创的时代,何以称为「希腊化时代」?
摆脱「希腊中心史观」,以多元观点重新定义「希腊化」。
亚历山大大帝,三十岁时便已打下前所未有庞大领土的神话般人物,却在不到三年后就留下未完成的帝国而逝去。亚历山大帝国的范围从希腊西方的爱奥尼亚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包含希腊、波斯、埃及等各大古文明世界。
罗马的凯撒三十九岁时读到亚历山大的传记后曾潸然泪下叹道:「在我现在这个年纪时,亚历山大早已成为众民族之王,我却尚未达成任何辉煌的成就。」奥古斯都皇帝也曾至亚历山卓瞻仰亚历山大的遗体,甚至模仿他的站姿制作雕像。该如何评价在后世成为西方文明荣耀的亚历山大?他是伟大的领导者吗?
本书不采取将希腊文化视为较东方文化优越的「希腊中心史观」,而是重新检讨以往同时存在、却不曾被放在一起思考的「东方史」和「希腊史」,重新探讨究竟何为「希腊化时代」。事实上亚历山大的「东方远征」,并没有带着希腊文明向征服地区全面扩散,只是加速了原本便已存在的东西文化的融合。
■亚历山大在只有三十三岁、疾驰而过的短暂一生中,
如何创造横跨古文明世界的庞大帝国?最终,帝国又为何四分五裂?
西元前三三四年,亚历山大从希腊往东方出发远征,仅花费八年时间,便征服整个中亚地区与埃及,并越过阿富汗,抵达今日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行军过程穿越重重山脉、沙漠、大河等各种严峻地形,甚至还曾探索沿海的航路。
亚历山大在所到之处,都变身成为符合当地统治者的形象:在埃及接受法老的称号,在古都巴比伦也遵循当地传统的宗教礼仪。灭掉领土广大的波斯帝国之后,还用东方仪式举行马其顿士兵与波斯女性的集团婚姻。然而,在印度河流域的战争,终于导致疲惫不堪的士兵们拒绝行军,而历尽艰辛返抵巴比伦后,大帝便因热病而去世。
大帝的征服并未摧毁东方各国的统治体制,反而相当尊重各地的多元文化。大帝的到来只代表了统治者的更迭,而非社会与政体的剧变。不过,这个松散的帝国终究只是大帝一人的独裁帝国,在他去世后旋即崩解。
■「希腊化」概念只是后人以「西方中心史观」创造的认知!
要真正理解亚历山大开创的时代,首先须抛弃「希腊化的幻影」。
教科书的西洋史分期,将希腊古典时代到罗马兴起之间的时期称为「希腊化时代」,而这段长达三百年历史时期的起算,便是从亚历山大逝世开始。但是,这样的定义其实隐含着严重的误解。
十九世纪普鲁士的历史学者,因为有着民族统一的渴望,视亚历山大为统一古代世界的伟大征服者。因此,为了让历史研究也能重视大帝征服过后的希腊,强调希腊被马其顿征服后并未进入文化衰退期,而在当时创造出了「希腊化」的概念。
然而,「希腊化」隐含着以欧洲人为主体的「希腊中心史观」,将亚历山大塑造成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者,正是忽略了在大帝到来之前,希腊人其实已积极进入东方世界。只有抛弃「希腊化」的单一史观,才能以多元视野重新评价「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留给了后世什么遗产?
──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世界,以及神格化伟大皇帝的传统。
亚历山大的远征加速了希腊风格的生活与文化能达到的范围,创造出东西方文化得以融合、并在下一代茁壮的沃土。这是只有身为军事天才的亚历山大才能达成的成就。
即便大帝实行的诸多新政策,才刚起步便画下句点,但许多措施仍在之后的希腊化时代诸王国中落实。大帝在远征过程中于各地建立了十多座以自己为名的「亚历山大城」,其中最知名的,即之后成为古文明中心的埃及亚历山卓。
亚历山大之所以会被西方世界视为伟大的王者,得归功于在他逝世后继承帝国的将军们,仍强调自身与大帝威信之间的连结,以作为各国权力竞争的手段。因此大帝的神格化在他去世后更为强化,使他成为不朽的存在,此种作法甚至为后来的罗马皇帝们仿效。
■是伟大的解放者还是残忍的侵略者?
回到万花筒般多彩形象的原点,还原大帝的真实样貌。
逝世后的亚历山大大帝,仿佛更为真实地存在着。大帝留给后世无数的形象,不断地被重新解读,每个人、每种观点、每个时代透过「亚历山大」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影像都不相同,仿佛此人的存在,本身便是一个小宇宙。
本书带领读者从大帝形象的原点开始,解剖近代历史学中的亚历山大样貌。解析大帝著名的各种故事背后的历史意涵,例如:一刀斩断哥迪姆之结、战场上的漂亮战术、酒醉时在艺妓怂恿下放火烧毁波斯王宫、大帝与身边女性的关系等等。
究竟亚历山大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质,让他执著于远征至世界的尽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亚历山大的身影又将反射出什么样的形象?在我们重新思考现今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之时,或许会发现大帝的身影,至今仍垄罩着我们。
■本书对台湾读者的启发:
亚历山大大帝是希腊的,还是马其顿的?就像大清是中国的,还是满洲的?
抑或二者都是?
今天的希腊在和马其顿共和国争夺亚历山大的遗产时,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举著「马其顿是希腊的!」这一招牌画面,抗议邻国马其顿共和国的国名中出现「马其顿」字样,偷走了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荣光。然而在历史上,亚历山大的马其顿王国和希腊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国名争议被包裹在历史真相和身分认同中,读者从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就像大清帝国逐渐从「内亚帝国」转型为「近代东亚帝国」、再蜕变成「中国」一样,马其顿王国的「希腊化」,某种程度可以比拟为满清帝国的「汉化」──但在历史学者眼中,这仅仅是部分事实。「希腊化」是十九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发明,正如「汉化」是二十世纪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发明。(可参考《兴亡的世界史18:大清帝国与中华的混迷》一书)
■本书的启示是:
台湾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其实已是西方中心史观的附属物。因此容易忽略了波斯帝国所代表的「东方文明」对希腊和马其顿的巨大影响,而只将雅典当成古代文明的中心。亚历山大的征服本身,便可帮助台湾粉碎单一史观,重建对古文明更加多元、包容的看法。
====================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钜献
《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非希腊中心视角的东西方世界》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周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02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森谷公俊
帝京大学文学部史学科教授,专长古代希腊、马其顿史。著有《亚历山大大帝──「世界征服者」的虚像与实像》(讲谈社,2000)、《火烧王宫──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波利斯》(吉川弘文馆,2002)、《让学生想学的历史课》(青木书店,2008)、《亚历山大与奥琳庇娅斯──大帝之母、光辉与波乱的一生》(筑摩,2012)、《图说亚历山大大帝》(河出书房新社,2013);共著有《欧亚大陆文明与丝路──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大帝之谜》(雄山阁,2016)。
审定者简介
翁嘉声
英国利物浦大学古典学博士,曾师事Peter J. Rhodes、John K. Davies及Henry J. Blumenthal等人。现任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及教学领域包括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晚期古代及早期教会史,尤其关注政治史、思想史、身体史,以及古典世界如何转化为基督教文明等议题。
译者简介
黄钰晴
成大中文系毕业。曾于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台北艺术推广协会等艺文组织担任各类艺文展演活动之企画与执行制作。现为自由译者,译有《大英帝国的经验》(八旗)、《冲绳走私女王:夏子》,兼为内容力有限公司特约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