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本.满洲帝国的遗产:强人政治与统制经济如何影响近代日韩

点阅:1548

译自:大日本.満州帝国の遺産

其他题名:强人政治与统制经济如何影响近代日韩

作者:姜尚中, 玄武岩作;李雨青译

出版年:2018

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 远足文化发行

出版地:新北市

集丛名:兴亡的世界史:19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133453

ISBN:9789578654396

系列書: 興亡的世界史,本系列共20本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内容简介
 
透过满洲国孕育的鬼胎
──「昭和妖怪」岸信介与「独裁者」朴正熙的故事,
把大日本帝国、满洲国,及战后的日、韩精彩黏合。
 
计划、统制经济、国家社会主义,
「满洲国试验场」留给后世东亚的一笔重要遗产,
是无法回避的历史悖论。
 
「满洲国」──歌颂王道乐土、五族协和,建国十余年便海市蜃楼般消灭的帝国,在中国史上被视为伪政权而遭批判,在台湾也几乎不可能纳入「世界史」书写的主体。本书是中文出版品中第一本把满洲和大日本帝国合并书写,纳入兴亡的世界史之体系的作品。
 
满洲国,在大清帝国解体后,夹在日本、苏联、中国、朝鲜(当时是日本殖民地)之间,酝酿出独特而不为人知的故事,培养了战后日本、韩国的两位政治巨人──岸信介与朴正熙。一位是任期最长的日本总理、安倍晋三的外祖父,一位是现在服刑的前韩国总统朴槿惠的父亲。本书就是以这两个人的故事作为主线,将二十世纪的满洲、朝鲜与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黏合」在一起。
 
满洲帝国,无论她是民族融合的乐土,还是应该遭唾弃的傀儡国家,都已经是过眼烟云。然而这个早夭的国家,给战后的东亚留下了什么「遗产」?满洲国的魂魄,至今如何仍然附身在「东亚」的身上,带来无可抹灭的影响?
 
「满洲乃帝国之生命线」——日本视角的满洲,如何走向满鲜一体之路?朝鲜人在满洲,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
 
「生命线」一词,出自于当时担任外务大臣的松冈洋右,也是本书主角之一岸信介的叔父在一九三一年一月的议会演说。此言一出,立即抓住了好战的爱国主义者们,成为风行的流行语;这句让人联想到「日本与满洲国有机性结合」的「魔法咒语」,一时之间脍炙人口。于是,从报纸、广播、书籍、杂志到电影、唱片,开始大量地、全面地,不断反复宣扬「守护满蒙生命线」的口号。
 
新兴帝国日本的羽翼是从朝鲜半岛扩展到满洲和蒙古的,随着日俄战争、日韩合并等事件,大量朝鲜人以新的帝国臣民之身份涌入满洲。「满鲜」这个想像的地理空间因此被创造出来,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满洲、朝鲜游记,更让「满鲜一体」的概念深入人心。
 
满洲被视为出人头地的新天地。朴正熙正是在此时成功转换为「帝国主体」的典型殖民地青年,来到满洲,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高木正雄。他在满洲国陆军军官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代表毕业生朗诵毕业词,更从溥仪手中获赠一只金表。
 
然而随着日本帝国的侵略性扩张,与企图恢复国权、达成统一的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冲突,「在满朝鲜人」刚好站在各方角力的中间点上。金正恩的祖父金日成加入以满洲为据点的抗日武装势力,而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则站在剿灭他们的一方。但是,对大部分在满朝鲜人来说,眼前的选项,其实只是徘徊于「已知的死地」(朝鲜)与「未知的死地」(满洲)两者之间罢了。
 
■「昭和妖怪」岸信介,与「独裁者」朴正熙──
两位战后的政治强人,在满洲国充满希望的新天地上,走过什么样的道路?
 
本书最独特的安排,就是交错、穿插描述岸信介和朴正熙在满洲的故事和生命轨迹。宛如打翻的油漆桶一般,为他们染上强烈色彩的一九二○年代到三○年代的满洲,是一个所谓「全面性危机的时代」,独裁者朴正熙和昭和妖怪岸信介的根源,就是这样状态下的满洲帝国。
 
岸信介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就读的一九一七年,朴正熙诞生于殖民地朝鲜的一个贫穷村落。而后,当岸信介以商工省新锐官僚之姿崭露头角的三○年代初期,整个日本帝国仿佛是被附身般走上通往战争的道路。此时的朴正熙不过是贫困殖民地中的一名青年,度过了多愁善感的青春期。
 
岸信介在战前是满洲国的官僚,支配满洲的五人之一;「岸系人马」以满洲为实验场,尝试着建立计画性国家统制经济的崭新实验。同一时间,朴正熙以殖民地教师身分进入满洲国军官学校,走上从军之路。进而以满洲国中尉的身分迎接了一九四五年的日本战败。
 
日本战败后,满洲国也跟着瞬间瓦解。不论是朴正熙,还是岸信介,败战后帝国的毁灭,不只是他们忠诚对象的毁灭,更意味着自己成为随时受到死亡威胁的「幽禁」之身。岸信介与「珍珠港内阁」的首相东条英机、外相东乡茂德、藏相贺屋兴宣等人一同因甲级战犯嫌疑遭到逮捕,被关进巢鸭监狱,不得不做好可能被当成战犯处以极刑的心理准备。而朴正熙则在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因为受所谓「丽顺事件」(丽水、顺天叛乱事件)牵连遭到逮捕,被判有「赤化」嫌疑而求处死刑。
 
然而,冷战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新的舞台。帝国的鬼胎再度苏醒。
 
■「日本梦想与野心的实验场」──满洲国,给战后的日本和韩国留下了什么?
从满洲的遗产和两人的故事中,寻找日韩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新型态战争──冷战的爆发,成为解救他们的援手。美苏对立这一巨大的权力转换,为「帝国的鬼胎」们提供了在新的「胜利者」(美国)旗下复苏的舞台。这犹如是上天送来的礼物,为他们抹去了受到污辱的过往经历,给予他们再次崛起的机会。
 
岸信介从以甲级战犯嫌疑逮捕,到最后不起诉释放,巢鸭监狱内外,处处可见为此奔走的满洲人脉身影。朴正熙的情况也相当类似,在眼看势必要被处以极刑的绝境之中,白善烨、丁一权等满洲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学长们,伸出援手拯救了他。
 
这两位强人,在大日本帝国的「生命线」──满洲之地,构筑撑起权力的人脉、学习建国方略之后,在因冷战导致战后局势激烈变换的时期,透过美国的方针转换,抓住时机、从死亡的深渊奇蹟地生还。不仅如此,战后日本和韩国的重建和经济起飞过程中,也处处呈现满洲国留给岸信介与朴正熙的遗产。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反苏、反共意识,果断实行社会整合与军国主义式的国家改革,执行「计划性经济政策」,追求出口导向型成长模式,来达成祖国的经济起飞。
 
■战后日韩「由上而下」、国家主导的计划式「统制经济」,
其实是与满洲国相似的发展模型,来自战时的政策构想。
 
本书独特的地方是详细分析了满洲国的经济体制。矢内原忠雄将满洲国的统制经济政策,整理出三个特征:其一,依「一业一社主义」制度,设立特殊公司。满洲电信电话会社、满洲石油、同和自动车工业、满洲炭矿等,都是在此政策下诞生的庞大日满联合企业。其二,处处展露出要矫正自由竞争或垄断资本主义弊害的思想。其三,聚焦于「具有军事必要性的产业,以及政府认为和满洲开发基础产业有关的企业」。
 
这种战时的统制经济实验,横跨战败,一直延续到战后复兴,成为「日本经济体系之原型」。从而让君临于战后日本保守政府顶点的「昭和妖怪」岸信介,再次崛起。甚至,我们从岸信介外孙的「安倍经济学」中,也可以看到满洲国的残影。
 
这样的连续性不只是在日本,在战后韩国也一样呈现;只是韩国的战时动员(指一九五○年的韩战)孕育出了更加激烈的「成果」,尤其是朴正熙透过集权式军队独裁、反共式国民整合理念、与国防产业相关的重化学工业化、重度的官僚主导等,创造出「控管式资本主义」,这些都与满洲国有高度的相似性。
 
这样看来,满洲国的「统制经济实验场」,为隔着海峡相望的两国之「重生」,开发独裁型的统治以达成国家近代化,投下了巨大的阴影。
 
■重新质问满洲国的虚实与留给后世的真正遗产。
满洲国向历史提出的「悖论」,能否证明强人领导的时代仍未逝去?
 
在二十一世纪,韩国在自由化、民主主义、市场主义三位一体之下,飞跃式地走向全球化经济。日本也舍弃了可追溯至昭和初期的「日本式经营体系」,打算走向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营。朴正熙也好、岸信介也罢,都已是过去之人;而他们的诞生之地满洲国,也逐渐被大多数的人所遗忘。
 
但历史总是充满悖论。雷曼兄弟事件所引发的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让国家主导的统制经济,成为脱离危机的关键王牌而再次登场。岸信介曾在满洲国实验、在战后日本也亲自主导的计划性统制及干涉体系,在堪称新自由主义经济「大本营」的美国,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朴正熙与岸信介的时代并未真正的结束。引导他们两人的线,穿越了满洲国,持续朝向之后的历史前进;而跟随着这条线看到其中的历史,正是意义之所在。在面对金融风暴与中美贸易战时,「统制」、「计划化」等经济手段仍不时被提起。「满洲国」的存在,仍不断在质疑着历史。强人垄罩的时代,也未真正逝去。
 
====================
 
■《大日本.满洲帝国的遗产》能够带给台湾读者什么启示?
 
台湾这座前日本殖民地岛屿,和海市蜃楼般消失的「满洲国」貌似遥远,实在关系密切。「大日本.满洲帝国」的演变、战前结构和包括统制经济在内的战后遗产,都是今天的台湾恍如了解自身前世一样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启示
台湾和满洲国关系密切,日治时代的台湾也有非常多的台湾人到满洲工作,包括身为满洲国外交部长的谢介石、文学家钟理和、及台湾总统蔡英文的父亲蔡洁生等人。故从台湾视角看待「大日本.满洲帝国」,会发现彼此之间的深层连接。而满洲国留给今日东亚的遗产——国家社会主义和统制经济模式,也可以检讨战后台湾的经济起飞模式,这些都不无启发。
 
====================
 
■来自日本讲谈社的全球史钜献
 
《大日本.满洲帝国的遗产》属于日本讲谈社纪念创业一百周年,所出版的「兴亡的世界史」套书第19卷。这套书的出版是希望跳脱出既定的西欧中心史观和中国中心史观,用更大跨距的历史之流,寻找历史的内在动能,思考世界史的兴衰。八旗文化引进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着台湾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从东亚的视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义。

作者简介
 
姜尚中(Kang Sang-jung)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在日韩国人二代。专长为政治学、政治思想史,特别是亚洲地域主义论、以日本帝国为对象的后殖民理论研究。目前是知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兼作家。著有《民族主义》(岩波,2001)、《马克思‧韦伯与近代》(岩波,2003)、《朝向东方主义的彼岸──近代文化批判》(岩波,2004)、《姜尚中的政治学入门》(集英社,2006)、《日朝关系的克服》(集英社,2007增补版)、《在日》(集英社,2008)、《烦恼力》(左岸,2011繁中版)等等著作多本。
 
玄武岩(Hyun Moo-am)
 
北海道大学大学院国际传媒.观光学院准教授,专长媒体文化研究、日韩关系论。著有《韩国的数位科技‧民主》(集英社,2005)、《统一Korea:展望东亚的新秩序》(光文社,2007)、《韩国‧媒体网路‧移动的历史与空间》(北海道大学,2013)、《越境的媒体与东亚:迈向地域传播的构筑》(勉诚出版,2015)、《「反日」和「嫌韩」的同时代史──跨越民族主义的境界》(勉诚出版,2016)等著作。
 
审定、导读者简介
 
林志宏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长近代中国思想史、满洲史。著有《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
 
译者简介
 
李雨青
 
台湾大学学士、首都大学东京硕士,曾旅居日本多年。目前从事出版、翻译工作,为内容力有限公司特约译者。译有《素颜的孙文:游走东亚的独裁者与职业革命家》、《袁世凯:左右近代中国的俗吏与强人》(以上为八旗出版)、《中国霸权的论理与现实》,共译有《汤德章:不该被遗忘的正义与勇气》。

  • 前言
  • 结语
  • 学术文库版后记
  • 参考文献
  • 主要人物略传
  • 年表
  • 版权页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