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室的人生练习:和解、告别、释放, 找回平衡的自己

点阅:1793

其他题名:和解、告别、释放, 找回平衡的自己 和解告别释放找回平衡的自己

作者:杨重源作

出版年:2019

出版社:健行文化

出版地:台北市

集丛名:Y角度:23

格式:EPUB 流式,PDF,JPG

頁數:244

字數:57901

ISBN:9789869766883

推开身心科诊间大门:医师「阿北」害羞的门诊卫教、「大粒」地苦口婆心的说教、沮丧地寻找继续坚持的勇气……杨医生与病友在诊疗间的真实故事。
 
曾经,他想离开贫穷的家乡,到外面闯荡;曾经,他因为害怕死亡,选择了精神科,却发现更常面临的,是病患时时挑战死神的底线。
 
在台东说到「傻瓜医生」,认识他的人会笑着跟你说就是「杨重源」。
 
台东马偕医院身心科医师杨重源,十多年来积极推动精神病去污名化,自掏腰包带病友看电影、上牛排馆、包游览车带病友及家属们去郊外踏青,增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殊不知许多身心患者因为社会的污名化,不愿出门、不与人互动,但是透过各种活动能让病友更开朗,对病情大有助益。此外,如有病友家境贫苦,也常自掏腰包,为其购买生活日用品或食品。于是,启发了他自己的冬令救济方式──坚持每年冬天购买米、新衣服餽赠病友。
 
视病犹亲的他,看见太多偏乡病患碍于交通不便无法就诊,于是每周利用休诊或未看诊的时段,与护理师开车前进偏乡,这样的身心科居家关怀服务至今已推行十余年,开车的里程数不知不觉也累积了十万多公里。
 
然而,尽管心系病患,还是得适时抽离,提醒自己正视残酷的现实问题。如果病人愿意治疗,家属也愿意配合支持,病人其实有机会回到社会,过著正常的生活。长期与身心科病人相处,虽然看遍人生许多的不公平与无奈,杨重源依然相信,每个人如果都愿意多做一点,社会能更圆满。
 
如今,送白米、送衣服的杨医生,经常在诊间收到病患的「回馈」:一个月前就摘下来放到发霉的玉米,或者一点一点存钱,买了一箱铝箔包咖啡,「怕常延诊的杨医师会肚子饿」,这些都是杨重源很难用三言两语来形容的感动……
 
名家推荐
 
在这个功利主义的社会,人的价值观正逐渐被扭曲,愿意用心「陪伴」病人的医护人员已经愈来愈少了。很高兴台东马偕纪念医院能有这么一位既专业又有爱心,愿意牺牲奉献、尽心尽力陪伴病人的精神科专科医师――杨重源医师。 ――刘建良马偕纪念医院总院长
 
对那么多被众人放弃,放逐到世界边缘,无人闻问的病友而言,他是锚定我们于现世的唯一细细的绳索。病人不只是他病例档案里的个案,杨医师深入社区、深入家庭的接触这些病友。
而当有些人和家庭及社区都没有连结的时候,杨医师也深入他们个人的生活,并把这些人拉入人际圈,重新进入社区和社会支持体系。或者说,杨医师和他的团队就是体系本身。――Echo
 
我们不厌其烦的用文字把这些辛苦的孩子和家庭的遭遇记录下来,只希望大家能看到故事后,站在这些故事主角的立场去思考,我们不在这渺小的机率里,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杨医师笔下的每一位思觉失调者,都值得让我们深思,幸运的我们,能为身旁辛苦生活的人做些什么。――神老师&神妈咪(沈雅琪)
 
当看到有人因他而变得更好,就是他感到最快乐的事了,至于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为何?在浪漫而快意的侠气冲脑之际,又怎会算计考虑?我想,除了世人称颂他的「仁医」之外,让我再送他一个「侠医」的称号也并不为过!――谢文泰建筑师

作者介绍
 
杨重源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毕业。曾任草屯疗养院住院医师、花莲慈济医学中心住院医师、总医师、精神科专科医师。现任台东马偕医院身心科医师。专长为:思觉失调症、躁郁症、忧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由于父亲长年饱受糖尿病截肢、洗肾折磨后辞世,母亲经营面摊撑起全家经济,甚至为筹措大学医学院学费陷入窘境,如此童年岁月让他深刻体会穷苦和病痛的滋味。「面摊之子」也成为日后支持他每年远赴喜马拉雅山塔须村义诊的信念。二○○六年因缘际会上塔须村义诊。二○一四年成立喀玛国际慈善协会,为的是汇集志同道合者的热情与心意,送爱到塔须与家乡需要的人身上。著有:《一切都是刚刚好:台东医生在喜马拉雅山塔须村的义诊初心》。

  • 推荐序 「陪伴」往往就是最佳的医疗
  • 推荐序 说些杨医生和精神病的事
  • 推荐序 浪漫不羁,且以真性情相待的「侠医」
  • 推荐序 我的「地藏控」学长
  • 推荐序 多一分了解,可少一分误解
  • 自序 无助、无奈,与无望,都是我生命中成长的养分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