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寿的国医大师亲授「寿而康」的生活秘诀
本书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核心观念,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宣导「身心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医特色养生观。此外,通过对邓老经常使用的「养生24法」进行详细介绍,从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多方面渗透、贯通于日常生活中,简单易行,切实有效,值得推广。
邓铁涛先生,幼承庭训,笃志中医,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其理论功底之深厚、学术视野之开阔,堪称中医药从业者之楷模。
这本书的内容由102岁的邓老国医整理而成,书中的「养生24法」是邓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习得的经验体会。如果您对自己健康状况深表担忧,如果您对五花八门的养生保健方法无所适从,请一起来跟邓老践行「养生24法」,行动起来并坚持下来,就能从源头远离疾病,同享康寿。
【本书特色】
权威——编者为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秉承邓老「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来指导世人养生,达到长寿又健康的目的,在繁忙中将邓老的毕生心血呕心整理而成本书,堪为中医药养生经典。
详细——本书分为上篇及下篇,上篇谈「活到百岁的养生观」,从养生的意义、身心和谐的秘诀、四季如何养生,到识病防病,详细解说,文字简明易懂;下篇谈邓老的「养生24法」,从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多方面渗透、贯通于日常生活中,简单易行,切实有效。
实用——本书的内容由102岁的邓铁涛老国医传述,书中的「养生24法」是邓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习得的经验体会,包括:起居作息规律、不觅仙方觅睡方、晨起后静坐吐纳、晨起后饮茶、早餐后练气功、适度用脑防衰老、午间散步采阳、傍晚练太极、睡前热水浴足、饭后百步走等24法,不藏私,完全公开。
【内容简介】
〈上篇〉 活到百岁的养生观
▌养生养的是什么?
谈到养生,「上工治未病」是我养生的指导思想,我认为「养生将重于治病」;并提倡实施「百岁工程」,希望能以「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来指导世人养生,达到长寿又健康的目的。
「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来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原话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这些话很朴实,但是现在很多人,包括不少医生都不去执行。病人非得等到有了疾病,甚至到了危重阶段,才开始着急;医生则自以为能治疗好急危重症,才是真正厉害的本事。不过要是仔细想想,现在好多人得了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哪一种疾病医生能告诉你,他能帮你根治的?到了病重,进了医院,越治越重,跑到重症监护室,结果钱也花了,人也差不多没了。想想,要是平时自己稍微花点心思,做做养生保健工作,怎么会那么容易得病?所以我们的古人才老是那么苦口婆心地劝诫我们,要「治未病」。实际上,「养生重于治病」,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健康与疾病观,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地去做,才可能实现寿而康的目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养生」呢?我认为,从中医学上来讲,养生是讲一个人的生命活动要「形神统一」。所谓「形」,是指整个形体、身体,「神」是指心神、意志、思维等。而「形、神」又与天地相应,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人是在大自然这个环境里生活的。除了大自然之外,影响人类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因素。养生就是要统筹协调好「形、神」两者,以及会影响到两者的各种社会的、自然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达到很健康的状态,从而获得长寿。这种良好的状态,中医学把它称作「形神统一」、「阴平阳秘」。这些概括起来就是「未病先防」。
养生的另一个工作就是要「已病防变」,即虽然已经得了某种疾病,但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来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乃至逆转疾病的进程。
谈到养生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段对话:(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用现代的话说,意思大概就是:以前那些人,为啥都能长寿健康,行动又不迟钝;现在的人,年纪没过五十,怎么就显得那么衰老,经常得病,是时代变了?还是人不行呢?答案就是:以前那些长寿的人,因为掌握了养生的规律,又切实地去执行;现在的人,灯红酒绿,房事不节,欲望无穷,起居毫无规律,饮食乱七八糟,无时无刻不违反著长寿的规律,自然死得又快又惨了。
再把养生的大原则稍微解释得细一点,就是:要想活得老,又活得好,就是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根据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和特点,调养身心。
2.施行合宜的养生术,如导引、吐纳等。
3.饮食和五味,忌偏嗜、节饥饱等。
4.起居有常,生活、工作有规律。
5.不过度劳作,无论劳动还是进行房事,都要适可而止。
这些方法,在我的「养生24法」里面会具体谈到。当然,我觉得养生需要先充分认识以下三个方面:
1.身心和谐:指人的健康,包括「身」和「心」两方面的健康。要求我们不但身体要好,还要有良好的心态、精神和情绪等。
2.天人相应:要求我们养生要「法于阴阳、顺应自然」,一定要根据天气和季节等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生活,如天冷了添衣保暖,天热了降温避暑。
3.识病防病:就是要我们平时多留意常见病、多发病的一些普及知识,这样才能帮我们去识别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进行预防和治疗。
〈下篇〉养生24法
第1法 起居作息规律
1.一日起居介绍
我每天起床、打拳、练气功、吃饭、读书、看报等都有一定的次序,下面是我的作息表,这个作息表已经伴随我度过几十年了。
早晨起床:静坐、50个呼吸吐纳;自我保健按摩(从头开始,遍及全身);喝一杯热开水或花茶;打八段锦。
早餐:早餐后练气功(半小时到1小时);读书、看报、练书法、写文章等;中午绕楼散步10圈(11:00〜12:00)。
午餐:午餐后看报纸;午睡(13:30〜15:00);读书、看报、写文章;傍晚打太极拳。
晚餐:看一会儿电视:晚21:00洗澡(冷热水交替);做30分钟气功、看看书;23:00之前上床睡觉。
2.善养生者,起居必有常制
古书《管子》有云:「起居不时……则形累而寿命损。」唐代的药王孙思邈,据考证活到141岁,他也总结出「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因而,不难看出养成科学健康的起居作息规律是很重要的。如果有可能,便应该让自己的生活规律起来。
反之,如果长期生活起居缺乏规律,或虽有规律但却是不健康的「坏规律」,比如经常熬夜、不吃早餐、饭后倒头便睡、不爱运动等,将会打乱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容易生病、早衰等,对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人体内部是非常微妙的,存在许多规律性的现象,如一天24小时的日夜节律,正常的规律是,白天工作,晚上睡觉;如妇女的月经,每月什么时候该来,来多久,什么时候该结束,都有规律。
拿饮食规律这一点来说吧,许多犯胃肠道疾病的人,就是因为一开始不注意饮食规律造成的,上班族中这样的人比较多。许多人因为胆结石而切除了胆囊,变成「没胆」的人,医学研究表明,这和经常不吃早餐有关系;而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功能紊乱等,在我接诊的许多患者中,也都跟饮食不规律很有关系,经过调整饮食的规律,配合一些药物治疗后,多数能够治愈。而像急诊科经常接待的那些突发腹痛、腹泻、呕吐的急性胃肠炎患者,有很多也和「饮食不节」很有关系。在我看来,规律饮食的人,很少会得这些病。
如果说饮食规律的重要性还不容易被体会到的话,那么,睡眠规律的重要性就变得容易理解得多了。现代都市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由于学习或赶工作,连续加班熬了几个夜,每次都是忙到凌晨2、3点之后才睡,一觉睡到次日中午,这样算下来,睡眠的时间其实也不短,足足有10个小时,但是第二天起床时却总觉得像没休息过一样,头脑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这就是违反了人体正常生理睡眠节律的后果。
人如果经常「开夜车」,就会打乱这种节律,影响睡眠品质,次日起床后就会感觉精神疲惫,头脑不清醒,不仅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也会影响健康。偶尔几次这样的经历还不要紧,影响不会太大,可是如果长时间这样的话,就会打乱大脑正常休息的节律,而有损健康,如胸闷、心慌、头晕、健忘、腰酸、失眠、烦躁、脾气变差、口腔溃疡等症状就很可能出现。
现代人工作繁忙,有些人喜欢夜深人静时工作,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长期打乱作息时间,就容易产生问题。除了上面举出的一些情况,还容易得感冒、一生病便很难好、面容憔悴、出现黑眼圈,女生还可能出现内分泌紊乱、月经不调的情况。所以,经常熬夜的人需要留神注意了。
按时就寝、按时起床,能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而科学、规律的作息安排,有利于保持高品质的睡眠。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以便第二天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除了上面提到的饮食和睡眠要规律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运动、工作、娱乐等活动安排得合理与否,对人体也会有影响,在此我们不详谈。我建议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合理地安排好自己每日的工作、学习、运动、饮食、起居等日常活动,并长期坚持、形成规律,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健康,这个非常重要。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