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星球:人造鲜肉与席卷而来的饮食文化

点阅:2456

译自:Meat planet:artificial flesh and the future of food

其他题名:人造鲜肉与席卷而来的饮食文化

作者:班哲明.阿尔德斯.乌尔加夫特(Benjamin Aldes Wurgaft)作;林洁盈译

出版年:2020

出版社:积木文化出版 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发行

出版地:台北市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222455

ISBN:9789864592593

EISBN:9789864592609 EPUB

★亚马逊五星推荐★
一项创新、引人入胜的研究,
以充满幽默讥讽的第一人称叙事,
从培养皿到整个地球,尝试勾勒人类的未来样貌。
 
2013年,一位荷兰科学家发表了世上第一个实验室出品汉堡。自此以后,用精心培养的组织制 作肉品的想法,就像野火一样透过媒体扩散开来。同时,培养肉研究人员也开始与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竞争,努力想要制造出具有永续性的蛋白质。《肉食星球》探 讨如何在实验室里生成肉类的议题,并由此出发,提问设想食品在人类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本书作者既非支持者亦非批评者,而是投入五年时间研究,揭露有关实验室培养肉的争论如何超越了食品领域,肉类问题不仅仅是生产问题,在本质上是社会与政治 的问题,要我们去审视何谓正义,以及在一个共同且有限世界里的理想生活模式。阅读本书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动物的看法,其与农田、使用、水的关系,并思考人 口问题,以及我们脆弱的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作者认为即使培养肉「不成功」,仍能像科幻小说般成为一面重要的镜子,让与肉类有关的当代功能障碍现形。
 
人类正处在一个奇怪的时代,2003年,当加拿大畅销小说家Margaret Atwood写出《末世男女》揭露一个普遍食用培养肉的未来时,荷兰的实验室已经制造出史上第一块培养肉汉堡排。现实赶上科幻幻想的速度如此迅速,不禁令 我们吃惊。人类对于未来的想像已经从「虚拟空间」(Cyberspace)变成「肉感现实」(Meatspace)。
 
一项关于人类的基本事实是,人类的食物来源之一是来自死去的动物肉体,而这远从我们还没演化为智人(Homo sapiens)时就是如此。现在这件事可能很快会改变,科技的进展已经将人类从狩猎带向农业,也正在将人类从农业带向实验室。这项转变可是一件严肃的大 事,但有点好笑的又是,这项转变竟是从最一种最知名的、现代的美国食物──汉堡开始的。
 
这项转变的影响将远远超过食物议题本身,试想看看,如果我们可以用人工培养组织来生产肉类,就不再需要杀害活生生的动物了!一种从没有过父母的肉,一种从 不会死去的肉(至少不会导致一整只动物死去),一种从未真正「活过」的肉。这不仅将彻底改变我们思考和对待动物的方式,也将改变我们对农业、水的使用、污 染以及脆弱的生态系统的看法,它将改变整个动物养殖业以及我们利用环境的方式。
 
然而,人类对「肉欲」的不断追求将可能会反噬人类的未来吗?我们是否只是用另一种科技来解决某种科技导致的问题?现在的人类每一个新的世代都比上一代吃掉 更多的肉类,肉类的议题至关重要且影响重大,就像我们食品系统中的所有问题一样,它不仅仅是生产问题,它本质上是社会和政治上的问题,它也要求我们思考关 于正义的问题以及在我们所共享的有限世界里,什么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本书作者花费了五年的时间研究培养肉这个现象,在本书中,他既不拥戴支持,也不严厉批评,而是以一种中立客观的角度,引领我们看到培养肉的争议事实上远超越了食物议题本身,甚至也与食欲、成长以及资本主义有关。
 
当本书作者在2018年结束研究时,已经有许多事情改变了,当初示范史上第一块培养肉的荷兰科学家Mark Post成立了Mosa Meats公司,致力于培养肉的研究和普及;一家原本制造素食蛋黄酱的公司Hampton Creek,有一天则突然宣布他们正努力研究培养肉,并且承诺他们很快会将它端上客户们的餐桌;由一位心脏病学家创立的食品技术公司Memphis Meats,则已经公布了一些培养的鸡肉条和猪肉丸。从2013年到2018年的故事显示的,已经不再是培养肉是否可能,而是「何时」的问题,然而与此同 时,相关的研究却宛如被封在黑盒子般未受大众的检视,在2013、2014甚至2015年的时候,一位学者要参观一家研究培养肉的公司是很容易的,但在 2018年时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即使看起来食品科学家宣布了某些研究成果,但社会科学家和媒体记者却很难去确认和检视当中的过程。当一切无法公开透明,你 就很难判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而谁又可以信任。如今这个领域的发展已经像是一个大染缸,掺杂了从善待动物的善心到纯粹的商业利益等各式各样的企图。
 
本书虽然以「培养肉」为话题的核心,然而更像是一本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它同时也深入历史,如同一种民族志研究(虽然使用这个专门研究人本身的学科名词来描述有点怪!),透过这面棱镜,我们将可以深度检视我们这个患上肉类功能失调的当代社会各个面向。
 
 
【深思推荐】
王建铠|本书审订、中兴大学动物科学系助理教授
林纮睿|suiis素易创办人
杨大伟|GREEN MONDAY集团创办人及行政总裁
 
▌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纵观人类世系自智人而始上下十万年,自然环境决定了人可以吃什么,也形塑了人类最早的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展与勃发,透过驯化大自然得到的粮 食作物与家禽畜,更进一步在这颗星球的千万不同角落构筑起繁盛的人类社会,伴随着各地特有的饮食文化孕育反应各自风土的文明灵魂。
然而一如所有的地球生命,人类不会停下演化的脚步,所有的知识与技术都不停地碰撞著寻求出口。培养肉品,这个透过晚近尖端组织医学技术所描绘的全新饮食文 明可能性,看来颇有彻底巅覆传统禽畜肉品生产与消费产业的架势。做为人类文明基石的要素之一,传统肉品产业炼结的改变,必然连带重塑人类饮食产业甚至文明 结构。
此时此刻,熔铸著各种新世代的道德诉求与技术革新的培养肉品,究竟是迎来完全不同的未来人类社会面貌?又或者只是包装了新颖科技与善意的外衣,实则是混杂 了野心炒作与盲目妄想的新世纪闹剧?本书将人类文明的种种面相、历史与文明、哲学与科技、道德与欲求──环绕着培养肉这个主题,尝试逐步思索与勾勒出人类 未来的样貌。
──本书审订、中兴大学动物科学系助理教授 王建铠
 
▌实验培养肉算不算素食?这个问题也曾在素食圈里,掀起惊滔骇浪的讨论。作者实地采访各个从事培养肉、人造牛奶与其他人造食物等新创公司,也爬梳多方文献,试图从科学、哲学、神学等面向,找到对于培养肉,以及未来各种人造食品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作者文笔生动,探讨层面广泛,绝对能够给你一场思辩震撼,十分精彩!如同作者自问:我之所以关注培养肉的故事,是因为它触及我灵魂深处的一个复杂角落。吃 动物是道德的吗?如果吃动物是不道德的,但是我还是吃动物,那么这种虚伪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这些并不只是关乎动物及其道德地位的问题,也是关于我们人类的 欲望和道德提升的前景问题,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物种。
──suiis素易创办人 林纮睿
 
▌看毕此著作,你会明白为何研发植物肉是解决地球粮食危机的一大方向。书中提及多个跟食物有关 的「远见」,并访问了不同把远见实践出来的组织,我们见到改变正在发生(Change is Happening),但必须要全人类立即作出适切的行动,方能及时制止粮食和气候危机。」
──GREEN MONDAY集团创办人及行政总裁 杨大伟
 
 
【各界好评】
▌「历史学家班哲明・乌尔加夫特借由综合科学报导与哲学沈思的深度研究中,探索了(实验室培养肉)这个『小却奇怪的世界』。」
──《Nature》
 
▌对那些倦于培养肉界各种大话的人来说,本书可谓一帖良药──人们已经厌倦了无止境的承诺,也厌倦了对未来美好日子的等待。
──新食物经济网站(今The Counter新闻网)
 
▌历史学家班哲明・乌尔加夫特借由综合科学报导与哲学沈思的深度研究中,探索了(实验室培养肉)这个「小却奇怪的世界」。
──《自然》
 
▌获选为2019年秋季最佳独立制作书籍之一。
──《出版者周刊》
 
▌对围绕培养肉发展的技术、伦理与文化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是一个关于实验室培养肉的制造、融 资与品牌的机敏调查。在这个复杂的酿造过程中,人们对食品未来与工业化农业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反思,如人畜共通疾病的传播、环境破坏与抗生素抗药性等…… 资讯密度大但不枯燥,抽象的问题与宏大的想法穿插著鲜活迷人的对谈,如与拉比谈到培养肉是否符合犹太教规,以及与组织工程师谈到用于替代人体器官与时尚业 皮革的可能性。风险资本主义与未来主义等高深精妙的次文化也渗透其中。
──《Foreword》
 
▌乌尔加夫特对细胞培养肉各种工业与文化议题的调查,可以是这个主题的基本介绍。
──《Publishers Weekly》
 
▌一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书。
──《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
 
▌对于对地球食物未来感到好奇的人来说,这本书让人欲罢不能。
──「Good Food Revolution网站」Jamie Drummond
 
▌博学、妙笔生花且风趣的乌尔加夫特是一名优秀的向导。他引导读者参观焦点团体、装置艺术、专题讨论、甚至奇特的实验室。乌尔加夫特开始了精彩的探索,即『真正的』与『自然的』概念在培养肉运动中所具有的强大地位。
──Public Books书评网
 
▌在实验室培养『肉类』的追求(一个从科幻小说化作现实的概念)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食品的范 畴。人工与天然的区别是什么?当我们成为肉类的设计师时,我们对肉类的理解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伦理学到经济学,班哲明・乌尔加夫特的新书揭露这些问 题,让有关实验室培养肉的争论成为审视食品未来一个强有力的视角。
──Gastropod podcast共同主持人 Nicola Twilley
 
▌班哲明・乌尔加夫特是一位活跃且兴趣广泛的思想史家,他的《肉食星球》是一本值得阅读、包容广泛且具有启发性的反思,反映出我们对食用动物肉的思考与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的变化。
──《食物与厨艺》(Food and Cooking: The Science and Lore of the Kitchen&)作者 Harold McGee
 
▌《肉食星球》对杀戮动物为食的暧昧性,提供了深沈且见解通透的思考,这本书带来一个可喜的变化,一方面是培养肉支持者的热心拥护,另一方面是许多反对肉食者尖锐的拟人观。
──《帝国与料理》(Empire: Cooking in World History)作者 Rachel Laudan
 
▌随着新形式的后动物蛋白质开始出现在我们的餐盘上,肉类已经成为可食用的科幻小说。班哲明・乌尔加夫特在他那本饶有趣味的新书中,呈现出技术与设计如何重塑食物的未来,对人类演化的影响,我们如何定义我们的动物同伴,甚至是我们在生与死之间划下的界线。
──BLDGBLOG部落格与《纽约时报》畅销书《盗贼视角的城市指南》(Burglar’s Guide to the City)作者 Geoff Manaugh
 
▌班哲明・乌尔加夫特以优雅风趣的笔法讲述了他追寻实验室培养肉汉堡的五年历程,絮絮不休地诉说著现代人对肉的渴望。《肉食星球》质疑的是,作为一个会吃会思考的人类,夹在想像中田园农场的过去与夸大的生物反应器未来之间,会是什么样子。
──荣获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大奖肯定的饮食作家 John Birdsal
 
▌《肉食星球》这本书既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盲目乐观,它探讨了肉食对我们这个物种、对喜欢吃肉的数十亿人、以及对那些从事在容器中重塑重造肉品或类似物这 等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技术创业工作的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本书是一种创新且魅力十足的人种学,借由幽默讽刺、世故的第一人称叙述,横跨了从培养皿到 星球的尺度。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人类学系教授 Mike Fortu

作者介绍
 
班哲明・阿尔德斯・乌尔加夫特Benjamin Aldes Wurgaft
 
是一名作家与历史学者。他曾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纽约新学院与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任教。他也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人类学访问学者,以食物和其他主题为题的撰文,经常出现在《食品研究期刊》(Gastronomica)、《洛杉矶书评》(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与《刺猬评论》(Hedgehog Review)等知名期刊上。
 
推特帐号 @benwurgaft
 
译者介绍
 
林洁盈
 
台湾大学动物学学士,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学硕士。现为专职译者,译作有《如果,你来佛罗伦斯:漫步在天堂美食与文艺复兴之间》、《法式料理圣经》、《希利尔讲艺术史》等。

  • 志谢
  • Chapter 1 虚拟生活/肉感现实
  • Chapter 2 肉
  • Chapter 3 承诺
  • Chapter 4 迷雾
  • Chapter 5 疑虑
  • Chapter 6 希望
  • Chapter 7 树
  • Chapter 8 未来
  • Chapter 9 普罗米修斯
  • Chapter 10 饮食文化
  • Chapter 11 复制
  • Chapter 12 哲学家
  • Chapter 13 马斯垂克
  • Chapter 14 犹太洁食
  • Chapter 15 鲸
  • Chapter 16 同类相食
  • Chapter 17 采集/分别
  • Chapter 18 艾比米修斯
  • 中英名词对照
  • 参考书目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