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人生:关于医疗、老年及照护的思辨

点阅:4360

译自:Dear life:on caring for the elderly

其他题名:关于医疗、老年及照护的思辨 关于医疗老年及照护的思辨

作者:凯伦.希区考克(Karen Hitchcock)著;刘思洁译

出版年:2021

出版社:游击文化出版 前卫, 草根总经销

出版地:台北市

集丛名:Ponder:4

格式:EPUB 流式,PDF,JPG

頁數:242

字數:78387

ISBN:9789869934732

老年人、脆弱的人,就是我们的社会。
他们曾经努力过、爱过、活过,且能继续做到。
他们是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是我们的照顾者和邻居。
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是我们每一个人。
 
这是一本试着对人生最「大」的难题发问的「小」书,探问著有关老年、疾病、死亡及活着的课题。曾获得文学奖的内科医师凯伦•希区考克,以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展开脆弱性的叙事书写。
 
她穿越记忆的隧道,回望年轻的自己在面对亲人生命老化及消逝时的深沉无能为力。就读医学院期间,肺部纤维化的外婆正在经历人生的最后阶段,从鼻孔固定插著制氧机长管子的居家日常,到最终入住安宁病房度过余下的时光。在那些年间,母亲每星期都会到养护中心探望有严重失智症的姨婆,有时会打电话要她一起去,也会告诉她姨婆在养护中心受到的各种屈辱,而那些细节是她最不想听闻的。她刚成为医生的第一年,罹患血癌的父亲住院时因不慎跌倒而颅内大量出血,主治医师交代家人们好好想一想「父亲会想要怎么做」,往后几年她经常在半夜惊醒,纠结于当时选择放弃治疗是否做错了决定。
 
埋藏心中的回忆伴随着她的行医生涯。她在诊间和病房里与形形色色的病患及家属相遇,温柔地凝视并靠近这些「复杂又不完美的受苦之人」。拒绝服药且不配合限制水分摄取、又会攻击妻子的末期心脏衰竭患者艾利克;在送医途中因供氧过量而导致昏迷、却被直接送往安宁疗护的老奶奶佩莉;爱妻和爱犬皆已离世、自觉一无所有而只是个麻烦老人的福瑞得;仍充满机智和生命力、但在家人安排下被动签署预立医疗决定的大卫;在养护中心过得意兴阑珊、需要女儿同意才能安装心律调节器的乔治;因出手打了照护员而被送到医院来、又在谵妄的状态下辱骂护理人员的芬曲太太;年轻时曾远赴劳改营为丈夫请命、年老时被强制安置在养护机构的伊莲娜……。
 
希区考克医师让她笔下的各个生命案例,幽微地映现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各式议题,像是社会排除、年龄歧视、无效医疗、过度医疗、医疗永续性、安宁缓和照护、预立医疗计画、死亡医疗化、安乐死等等。她的书写并非振振有词的倡议檄文,而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临床所见所思,凝结成一本深刻而动人的文集,以此向所有人发出恳切的思辨邀请:身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该如何共构属于全民的「亲爱的人生」?
 
专文推荐
吴易澄∣新竹马偕纪念医院精神科主任暨主治医师、英国杜伦大学人类系博士候选人
刘介修∣成大医院老人医院筹备处主治医师/医务秘书、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政策博士
陈怀萱∣台湾大学创新设计学院专案助理教授、「百工里的人类学家」共同创办人
 
共感推荐
「当医师坐在诊察室或在病房走动时,面对的并不是肾脏和心脏,而是复杂又不完美的受苦之人……。」这是一本字句间流露著温柔的书。作者Karen Hitchcock同时具有临床医生的身分与曾陪伴重病家人临终的经验,从纠结且细腻的视角切入,反思专业分工底下的医病关系。如此的内容有时令人气馁,尤其当发现人的状态难以被明确分类,无疑是对社会追求效率、标准化的打击;但同时,它们却也相当激励——当我们理解同身为人,彼此的差异是程度之绵延,而非分明的类别;因着相通,我们有机会达到共感、理解,打破生命经验之囿限,探寻涵融的可能,不枉费每一个亲爱的生命。
——朱刚勇/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街头生存指南》共笔作者
 
台湾社会越趋高龄,去年出版的两本中译经典作品,西蒙•波娃《论老年》、芭芭拉•艾伦瑞克《老到可以死》,便从「理性」角度来解剖今日「老年处境」的历史社会条件。然而,年迈多病不只是「思索」的对象,更是人类无从拒绝的生命晚期「体验」。这本另类医疗散文《亲爱的人生》,提供了陪伴「衰老」的现场角度:在工作繁重、超时过劳、医疗资源紧绷的诊间,现役医师要如何直面我们都心照不宣的「老年恐惧」?在这个悄悄与老年病患保持距离、过度考量「市场效益」的现代医学体系,所有关心生命尊严的读者,将会无可自拔被《亲爱的人生》所深深触动。
——林运鸿/文字工作者
 
每个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验:心情低落、想哭;一觉醒来找不到起床的理由;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觉得自己就算消失了也没有关系。我们都知道这是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低潮。当陷入低潮时,我们要学会调适自己,但要是关卡走不出来,就要懂得寻求别人的帮助。同样地,年长者也会有需要被拉一把的时候。然而我们的社会却普遍「默许」他们在遭遇苦难时自我放弃,仿佛老人家的努力不算是努力。这本书谈的正是这样一个「年龄歧视」的问题。作者以身边家人和病人的例子告诉我们,身为一位老年病患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借此提醒大家在面对生命时基本该有的尊重和耐心。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会发现,「什么样的生命值得活?」从来都不单纯是一个医疗的问题。
——陈俐伊/护理师、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所硕士
 
现代人平均余命大幅提高,老化到死亡的生理年龄也大幅延长,在医疗专业管辖权不断扩张「医疗化」之下,生、老、病、死原本是人类最自然的经验,已不再从日常生活里学习,在由家人转交医疗专业人员处理的过程中,逐渐扼杀人们处理生命自然历程的能力。身为临床的医师,作者Karen Hitchcock借由亲身参与外婆老化到死亡的照护经验,清晰而细腻地挑战了高科技积极医疗vs.安宁疗护二元对立下救活vs.善终理念。她强调老年人濒死医疗化的过程,往往不当地被拒绝应给予的积极治疗,限制了某些该有的医疗选项,忽略了年老者非常想要活下去的求生意志。
同时身兼临床医师与外婆的照顾者的双重角色,作者带领我们揭露老人面对濒死医疗化的灰色议题,全书兼具生命伦理、社会文化与医疗制度的整体视角。她要告诉我们,每一个老人都是独特的,没有一个医疗的公式可以适用所有临终的老人,参与在其中的当事人、家人以及医护人员都必须有更复杂的思考。
——蔡友月/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中研院人文讲座(阳明、国防、北医)授课老师
 
生命总是这么巧合地将他人写作与自身情境贴合起来,当我陷溺在亲人离世、以及对过往生活城市的记忆日渐模糊而感到极度失落之际,《亲爱的人生》这本小书带来了些许安慰。这样的慰藉并非来自对于年老疾病、医疗照护、死亡凋零等认识的豁然开朗,而是有机会重新审视当我们面临老化乃至于死亡时,人对于医疗照顾的主体选择权受到了极大的社会条件限制,同时,将死之人也因年龄而隐含着医治与否的价值判断。医护、病人与家属交织出的多重关系,以及公私部门的医疗政策,决定了年老者的照护选择,或是「被」选择。那些强调病人主体性的各项照顾决策,可能并不如期待中的充满积极意味;而那些从医疗观点介入的治疗服务,可能也并不如想像中的仅止于消极地面对疾病和老化。本书为即将走入超高龄社会的台湾,带来了一些关于照顾服务的辩证,目的不在于赞成或反对无效医疗、安乐死、预立医嘱及安宁照护,而是看见每个身体机能日益衰败的生命,是否能在制度完整的医疗服务中安心死去。
——邓湘漪/东海大学社工系助理教授、《流亡日日》作者
 
一位医者,不单单以疾病或受损的器官来俯视眼前的「病人」,而是见证著一位位受苦的「人」。平实而真挚的文字,是为了对世人提出热忱又急切的邀请——请再次仔细思索:「我们在医院里对这些人做了什么事?」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紧系著技术与道德判断的交织自问,文字读来全然不具威迫之感,然而,愈读到后来,你将愈发现自己无法再以置身事外的姿态阅读;也可能毫无预警地,对于之前深藏而不自知的念头,感到惭愧与惊心。但这本小书并不打算让你停滞在不断地自我诘问里,作者给出了现行自由市场模式之外的替代方案——它正视关键问题且具体可行,更重要的是,里头深藏着对生命的深深关爱。
——魏明毅/咨商人类学实作者、《静寂工人》作者

作者介绍
 
凯伦•希区考克(Karen Hitchcock)
 
毕业于澳洲纽卡索大学(University of Newcastle)医学院,同时拥有英文(创意写作)博士学位。曾在澳洲三个州数家公立医院担任专职医师,现为自由执业医生,临床工作主要聚焦于疼痛、疲劳、肥胖及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是澳洲最早获准开立药用大麻处方的医师之一。她定期为澳洲杂志《月刊》(The Monthly)撰写文章,短篇小说集《小白衬裙》(Little White Slips)获得二○一○年昆士兰总理文学奖。
 
译者介绍
 
刘思洁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硕士,曾任大专教师及出版社主编,现为自由译者,译有《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原谅就是力量》,并合译《人行道》、《生存的十二条法则》等书。

  • 序言
  • 老年抱病
  • 碎片
  • 医院不是收容老人的地方
  • 最妥善的计画
  • 安乐死
  • 分隔与独居
  • 死亡
  • 我们还活着的人
  • 资料来源
  • 其他参考资料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