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的东亚史. 1, 非中国视角的东南(吴越与江淮篇)

点阅:1077

其他题名:非中国视角的东南(吴越与江淮篇) 非中国视角的东南吴越与江淮篇

作者:刘仲敬作

出版年:2021

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 远足文化发行

出版地:新北市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159031

ISBN:9789865524395

系列書: 逆轉的東亞史,本系列共5本,已完結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你的东南,我的吴越与江淮——
以「吴越」、「江淮」两支民族为中心,探讨其民族建构与历史演变
打破大一统的中国框架,彻底颠覆你对中国史的既有认知
 

◎中国讲究礼乐而弱不禁风,百越民族断发纹身、割臂为盟才是真男人?
◎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打得你死我活,但其实吴越两国一家亲?
◎赤壁之战不是内战,而是「中国」与「吴越」之间的国际战争?
◎宋、齐、梁三国其实就像中华民国,只是前者入侵江南、后者占据台湾?
◎三武灭佛,其实是中央政府以消灭佛教信仰之名,行抢夺寺庙财富之实?
◎宋明以来,士大夫阶层不只收割佛教资源,还扭曲东亚历史的真相?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竟出身自「淮军」,曾亲自领军对抗太平天国?

 
■以民族为核心,重新认识东亚史!
要想认识吴越民族千年史,就得从「东南亚」谈起!
 
在一般读者的认知里,吴越地区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文化人类学上,中古时期以前的吴越其实具有强烈的东南亚属性。若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角度来看「东南亚」,是指从长江以南、一直往南延伸到今日的东南亚,并且包括台湾在内的广大范围。
 
刘仲敬指出,吴越民族和江淮民族最初都是发迹自今日的东南亚,沿着东亚海岸线一路北上,最后抵达、定居在长江下游一带,并且分别在先秦时期分别建立了吴国与越国。
 
不同于「中国」的雅言和束发带冠,吴越两国说古越语、行断发纹身。《淮南子˙齐俗训》就有记载吴越习俗与中国的不同:「胡人用头骨盛酒发誓、中国歃血为盟,吴越割臂为盟」,在在显示出吴越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本质上的差异。其实,吴越民族那种在自己身上割出伤痕的习俗,至今仍经常见于印尼的加里曼丹,足见古代吴越文化反而更接近东南亚文化。
 
■吴越两国的文化本质与「中国」大不相同!
所谓的三国时期,原来是中国与吴越之间的「国际」战争!
 
为什么说吴越与中国的战争不是内战,而是国际战争?《三国志˙孙策传》记载:「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从孙策的这份遗嘱中可知,吴越和中国是不同且互相对立的国家。
 
刘仲敬巧妙比喻,这就像诺曼贵族和撒克逊豪族的联盟形成了英格兰王国的基石,并且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形成一股英格兰民族意识——换句话说,「吴越民族主义」正是在对抗「中国」曹魏的战争中被形塑出来的。
 
东晋政权与后来宋、齐、梁政权的「偏安江南」之说,其实是从中国史角度而言,这些政权声称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中国」法统,变成东亚的「江东拜占庭」(以东罗马帝国为喻),但不论在意识形态或实际利益上,这些「江东拜占庭」政权都和本地的吴越豪族发生利益冲突,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中国帝国主义对决吴越民族主义」。结果是,后来取代梁的陈,便是由吴越豪族所建立的本土政权。而这些「偏安政权」最终被席卷而来的内亚势力所淹没!
 
■佛教不只是信仰团体,实际上是富可敌国的「跨国组织」
宋的统治政策使得百越武士转型成士大夫,顺势接收佛教财产!
 
中古时期,佛教不只是信仰教团,更是含有政治、贸易、金融等功能的「跨国组织」。举例来说,中国史书提及的「东海外越」,乃是举著佛教旗帜,经营「日本-吴越-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商业群体,在当时享有免税和贸易特权。此外,接受信徒捐献的寺院(包括著名的投身佛寺的梁武帝)不但不须服徭役,还可以拥有土地和私产,变得富可敌国,也难怪历史上发生了「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事件。
 
宋帝国的强干弱枝政策加速了吴越的「士大夫化」,让原本尚武的百越武士,逐渐变成崇文的士大夫。而透过国家力量的介入,原本属于佛教寺院的资源和技术也逐渐被士大夫给接收。不过,士大夫收割了佛教寺庙的财产,却抢不到吴越海商的财富。早从秦汉开始,所谓的「东海外越」就一直雄霸海上,因国际贸易而富甲一方,可谓「东方威尼斯人」。由于无法收编,宋、明帝国干脆直接把他们打为「海盗倭寇」,并加以取缔;直到蒙古、清帝国时期,其宽松的统治反而为这群吴越「海盗」迎来贸易盛世。
 
清帝国瓦解后,由北洋政府主政的民国本质上是松散联邦性质的政权。直系军阀孙传芳入主吴越地区,并且以吴越南北两省──浙江、江苏为核心,加上周边的江西、安徽、福建三省,筹组了具有军事性质的「五省联盟」。到了北伐战争期间,吴越士绅弃孙传芳而选择蒋介石,俨然是在政治上押错了宝,他们必须支付军饷协助蒋介石攻打黔系、桂系军阀;刘仲敬指出,被国民党津津乐道的「黄金十年」(一九三○年代),其实是由吴越地区的财富所支撑起来,而吴越资本家正是其中的冤大头!
 
■早在吴越之前,对抗中国的是骁勇善战又懂经商的江淮民族
清帝国时期,集结仕绅力量的淮军反过来相助,对抗太平军!
 
和吴越民族一样,江淮民族同样来自东南亚,不过却迁徙到了更北边的江淮地区(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就像北方的「中国」诸邦将吴越民族视为「百越」一样,江淮民族也被「中国」视为没有礼乐的野蛮「东夷」。但事实上,「东夷」以仁义著称,例如「东方亚瑟王」徐偃王,就以仁义治国,领导江淮民族对抗「中国」。
 
江淮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内亚、东亚、东南亚三方势力的交会处,是东南亚民族对抗东亚势力的最前线,使得当地战争频仍;直到汉帝国征服并设置郡县,江淮「对抗中国滩头堡」的地位才逐渐让给吴越。
 
到了中古时期,扬州发展成为一座「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国际大都市,它是连结东北亚、东亚、东南亚乃至内亚(包括透过长江水运)的交通枢纽,来自各地的货品、僧侣、使者和商人(日本人、阿拉伯人、粟特人)在此集中,江淮的重要性也再次提升,使它日后能和吴越地区分庭抗礼数百年。
 
清帝国后期发生太平天国之乱,满洲朝廷的八旗军无法阻挡太平军猛烈的攻势。此时,江淮在地豪族李鸿章及其爱将刘铭传(后来担任台湾首任巡抚)率领淮军,协助平乱,让清帝国的统治得以延续,足见江淮民族对东亚历史的深远影响。
 
■根据民族发明学理论,重新解释大一统的东亚史
东亚会再次迎来千年以前的「诸夏国际体系」吗?
 
本书是刘仲敬「逆转的东亚史」系列作品之一,从吴越、江淮民族的起源谈起,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跳脱传统的中国框架,建构专属吴越、江淮民族的历史。
 
刘仲敬以「民族」为核心,重新解释大一统的东亚帝国历史,从而挑战梁启超当年发明的「中华民族」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中国历史建构。他指出,如果你坚持认为有所谓的「中华民族」,那就像坚持在今日建立一支「欧洲民族」一样,充满矛盾。他认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历史和演化逻辑,已为本世纪和未来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个相当明确的答案。那么,东亚会再次迎来诸夏体系吗?不论未来如何发展,一部逆转的东亚史依旧值得读者深思。
 
===================================
 
刘仲敬‧民族发明学讲稿系列
 
【民族发明学的世界史】
《叛逆的巴尔干:从希腊主义的解体到斯拉夫主义的崩溃》
《欧洲的感性边疆:德意志语言民族主义如何抵制法兰西理性主义》
《中东的裂痕:泛阿拉伯主义的流产和大英帝国的遗产》
 
【民族发明学的诸夏史】
《逆转的东亚史(1):非中国视角的东南(吴越与江淮篇)》
《逆转的东亚史(2):非中国视角的西南(巴蜀、滇与夜郎篇)》
《逆转的东亚史(3):非中国视角的华北(晋、燕、齐篇)》
《逆转的东亚史(4):非中国视角的上海(上海自由市篇)》
《逆转的东亚史(5):非中国视角的东北(满洲国篇)》

作者介绍
 
刘仲敬
 
长于新疆,而独以川人自属。尝操宋慈故业,而自授史学。刀下阅尸,笔下著史。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致力于用宪制演化的角度研究历史,并投入民族发明的推广。他在大众史学及网路场域拥有巨大影响力,其学说被支持者称为「阿姨学」。现为旅居美国的自由作家。
 
最新著作为「民族发明学的世界史」系列作(《叛逆的巴尔干》、《欧洲的感性边疆》、《中东的裂痕》),此系列透过刘仲敬独特的民族建构理论,深入分析中欧、东欧、巴尔干以及中东等地区,是如何从帝国或封建王国的体系演化成近代的民族国家。
 
另外,尚著有「近代史的堕落」系列作(《晚清北洋卷》、《国共卷》、《民国文人卷》),此系列透过近代东亚地区重要历史人物之生平,阐述东亚文明的历史特性;《经与史》、《远东的线索》为重新解释内亚和东亚古代历史关联性、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格局与演变的经典作品;《文明更迭的源代码》则是关于「阿姨学」的思想脉络、及对世界各种文明和历史的探讨。
 
除了著作等身,刘仲敬还译有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英国史》、汤玛士.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麦考莱英国史》等西方历史学经典作品。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