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者开立的另类处方笺,
写给也会生病的自己、行医生涯中交会的病人、
身处其中的医疗体制,以及心心念念的社会世界。
「这些短文和随笔都写于清晨时分,在我窗外街上的电车开始隆隆行驶之前,在大家都还没醒来的时候。这段时间是我的额外空间,让我有机会安静思考,我们身处在会产生某种挥之不去的背景杂音的医院繁忙中,究竟是在做什么。……记忆中那个在医院里的我,就像个玩着装扮游戏而上气不接下气的小女孩。然而,那时所留下的白纸黑字,证明了我还能够保有一些零星的思考时间。」
希区考克医师在熙来攘往的公立医院里服务,与背负著各样生命故事的病人相遇,包括一心依赖药物而拒绝做出生活改变的中年女士、坚信灵气疗法而导致严重肺炎的年轻男子、只能从食物获得慰藉的孤独暴食症患者、做过多项检查却找不出问题所在的绝望病人、因各专科推诿收治而被悬置在急诊处的未分类病患。这些揪心的交会经验,令她写下深刻的行医体悟:「医师坐在诊疗椅上,面对的并不是肾脏和心脏,而是复杂、有冲突又不完美的受苦之人。」
除了凝视眼前的病人,她也不断回望自身的生命经验,像是恣意吸菸与探索非法药品的混乱青春期、从文科生转变为医学生的心路历程、在宛如「男士俱乐部」的白色巨塔里怀抱性别意识、自己也需要「过度检查」才能安心的时刻、到偏乡医院服务目睹的光怪陆离现象、被病人家属无理指控的椎心之痛、主治病人在自己的医疗决策下过世的巨大失落。
她还从各种视角来思索医疗体制本身,以及医疗与社会的关系,诸如大型药厂与执业医师的纠缠关联、主流医学和另类医疗的整合辩证、将社会问题简化成医疗问题的后果、反毒大旗下的药物禁令与大麻研究、医疗的消费者模式对医病关系的冲击、医学院挑选入学生的机制设计、医疗资源的城乡差距、戴口罩的公民义务与疫苗分配的正义问题、疾病筛检的效果及迷思、全民健康照护体系与私人医疗保险的竞合。
曾获文学奖的希区考克医师以她的敏锐心灵及生花妙笔,写下见闻过的医院风云和世间百态。这些时而哀伤动人、时而幽默慧黠、时而批判反讽的细腻文字,颠覆了主流的论述与思维框架,为我们开启一扇又一扇的思索之窗。
专文推荐
刘介修∣成大医院高龄医学部主治医师、英国牛津大学社会政策博士
共感推荐
「医生对于你而言,是如何的存在?透过本书,身为医师的作者纪录下工作过程的反思与感受。她成功还原白袍外立体的样貌──不只是求学时遥望其校排名背影的同学,不只是在诊间冷静听人揭露身体秘密的专业训练者,医者是人,于是她/他脑中运作专业判断时,必定同时也有思考、感受生成。它们必然带来棱角、限制,却也使医疗与制度、与社会、以及与各个生命经验产生双向连结及互动。
作者Karen,使人想起约翰•伯格的《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有的医生是手艺人,有的医生是政客,有的医生是实验员,有的是慈善长官,有的是商人,还有的是术士,不一而足。但也有一类医生,如同船长,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想要体验世间一切可能。』」
——朱刚勇(人生百味共同创办人、《街头生存指南》共笔作者)
「人类很容易对自身职业感到麻木,所以我们身体里的种种灾难,对忙碌的医师来说,通常只是日复一日的例行工作。不难察觉的是,工作超时的专家有时候对你我的病痛难掩厌烦──就医求诊时频频出现的各种负面感受,正是打开这本《处方笺》的最佳理由。
澳籍作者希区考克医师,用她那带着文学诗意的笔,写下富于人性的医疗现场观察;也反思肥胖、成瘾、焦虑背后的社会困境。她有种尖锐的诚实,『全科医师最厉害的技能之一,就是有办法区分忧伤的人和生病的人。』可是也有一种沁人的悲悯,『我们把一些人安置在养护之家,那个地方加速他们的认知和身体衰退。』也许环绕你我的各种疾病或不健康,除了病理性的调适以外,同时也不能缺少这样一本,反思健康政治、洞悉医病矛盾的另类医疗散文。」
——林运鸿(文字工作者)
「几年前还在急诊服务的时候,曾听同事转述一位病人在得知看诊医师前去上厕所的当下,说出:『蛤?医生也会放尿(pàng-jiō,意指解小便)喔?』的回应。像这样不经意脱口而出的玩笑话,正反映出医师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是足以抵制命运转轮的神格化的存在。然而医师也不过是跟每个人一样,有血有肉、对生命有过困顿和犹疑的平凡人。凯伦•希区考克身为一名比一般人有更多机会目睹人生中各式各样苦难的临床工作者,她对医疗现场的照护实作有着深刻的思辩及反省。而透过这样的反省,也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医师做为一个『人』的脆弱及有限性。她并且一再地告诉我们,生活极其不易而心灵是多么需要被妥善地照顾,一昧简化地开药和安排检查绝对不会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陈俐伊(个案管理师、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所硕士)
「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穿上白袍的医生,有如拥有可以解释身体疾患、消灭病痛的专业权杖。在练习操演权杖的过程中,医生似乎时常理所当然被视为『拯救生命』甚至解决各种社会健康问题、高不可攀的「英雄」。然而,当医生逐渐成为被社会形塑与赋予期待的权威角色,『机智的医生生活』在医治疾病到助人求生之间,如何思考各种生命状态的意义价值?《处方笺》作者希区考克医生,就像是卸下白袍的友人,以广阔而犀利的『局内人』的视角,娓娓道来医界人生日常百态与所处社会的关系。本书不只映照出医者在各种诊疗现场、在医疗体系、市场力量与多元社会价值之间,每日面对生命政治冲突与抉择中生活的个人处境,作者也引领读者深入浅出地反思医疗作为解方的多重意涵。」
——陈怀萱(台湾大学创新设计学院专案助理教授、百工里的人类学家共同创办人)
「原是念英文系的作者,进了澳洲第一所不单以分数作为评量标准的纽卡所大学(University of Newcastle)医学院,成为临床医师。这本结合批判观点与医学临床经验的医师生命叙事,透过一位女医师的视野,让我们深入反省老化、死亡、肥胖、忧郁症的医疗现场,是如何扣连到当代的社会、文化、医疗制度与保险、国家政策、跨国药厂乃至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逻辑。对作者而言,医疗现场是相互主体性存在,医师的决策往往超越教科书式的一套标准答案,打破非黑即白、人文社会科学与实证医学彼此的隔阂。这本书对生命、医疗与现代社会文化交织的复杂性,提供了睿智与犀利的思考。」
——蔡友月(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中研院人文讲座(阳明、国防、北医)授课老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凯伦•希区考克(Karen Hitchcock)
毕业于澳洲纽卡索大学(University of Newcastle)医学院,同时拥有英文(创意写作)博士学位。曾在澳洲三个州数家公立医院担任专职医师,现为自由执业医生,临床工作主要聚焦于疼痛、疲劳、肥胖及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是澳洲最早获准开立药用大麻处方的医师之一。她定期为澳洲杂志《月刊》(The Monthly)撰写文章,著有《亲爱的人生:关于医疗、老年及照护的思辨》(Dear Life: On Caring for the Elderly),短篇小说集《小白衬裙》(Little White Slips)获得2010年昆士兰总理文学奖。
【译者简介】
刘思洁
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硕士,曾任大专教师及出版社主编,现为自由译者,译有《亲爱的人生》、《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原谅就是力量》,并合译《人行道》、《生存的十二条法则》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