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太平洋:追求贸易自由、捕鲸与科学探索, 改变人类未来的七段航程
点阅:14译自:The great ocean:Pacific worlds from Captain Cook to the gold rush
其他题名:追求贸易自由、捕鲸与科学探索, 改变人类未来的七段航程 追求贸易自由捕鲸与科学探索改变人类未来的七段航程 追求贸易自由捕鲸与科学探索改变人类未来的7段航程
作者:大卫.伊格勒(David Igler)作;丁超译
出版年:2022
出版社:八旗文化出版 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出版地:新北市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316876
ISBN:9789860763829
EISBN:9789860763812 EPUB; 9789860763805 PDF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十八世纪以来的太平洋一点也不「太平无事」!
美国探险家追求贸易自由,建立全球性开放市场
捕鲸船队猎取大量鲸油,却导致灰鲸濒临绝种命运
科学家探索地球源起,发展帝国地质学的基础……
从十六世纪地图上的边缘之海到全球化的最后一块拼图
人类在太平洋上的相遇、竞夺与交换,如何影响全世界?
全面解读太平洋进入全球经济与知识体系的时代变革!
★★《大分流》作者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好评推荐★★
太平洋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海洋空间。实际上,当不同的群体在十八和十九世纪末初相遇时,人们在竞争与合作中逐步建立了对太平洋庞然的社会与自然复杂度的认知,共同形塑了太平洋。
在《打造太平洋》中,美国环境史学者大卫‧伊格勒考证了一七七〇年代至一八四〇年代之间数百趟有纪录的大洋航行,从中观察这些航程所衍生的商业、文化、生态与知识上的交锋。他指出,随着库克船长出航探险,世界才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太平洋;除了来往船只数量年年攀升,欧洲多国和美国的科学探索、贸易和帝国梦也跟着遽然增长。到了一八四八年,加州山谷发现大量黄金,在全世界掀起淘金热,此时的太平洋才终于被纳入全球经济体系。
书中以人在海洋的经验为核心,思索在流动和迁徙中发生的各种层面上的交换如何带来更广泛的影响:
◆自由贸易促成世界经济全球化,而太平洋上的美国船长正是关键推手?
◆疟疾随着商船来到太平洋,但为何性病才是让当地人口难以恢复的主因?
◆太平洋上频繁发生俘虏事件,但劫持或交换人质欲解决的不只是贸易争端?
◆在美国扩张时期的「昭昭天命」背后,隐匿著的是对灰鲸等物种的大屠杀?
◆博物学家随着船只出航,其科学探索也让檀香木等天然资源商品化?
◆地质学家曾将北美洲西部视为太平洋海盆的一部分,为何后来扬弃此说法?
由此可知,船只的来来去去彻底改变了太平洋,也为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与科学发展带来转折。自由贸易者对开放市场的需求、原住民社群因疾病侵袭而人口凋零、特定海洋生物遭猎捕至近乎灭绝、新旧帝国势力的衰落和崛起,以及太平洋知识在全球广泛传播,种种都使得太平洋上不同区域之间、乃至其与世界的关系日趋紧密。
◆ ◆ ◆ ◆ ◆ ◆ ◆ ◆ ◆ ◆ ◆ ◆ ◆ ◆ ◆
本书探索太平洋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之一环的过程,尤其聚焦于东太平洋在发展过程的诸多变化,说明太平洋的经济整合及「太平洋世界」的架构乃是随着太平洋东部与北部的发展而逐步成形。然而,有别于强调帝国的公然作为,本书关注帝国管辖外的个人及地方事件,以微物见繁世的叙事,呈现太平洋之于世界的关系。书中各章皆以大洋航行的故事出发,检视太平洋在发展上的各个面向与多种风貌:
▋库克遥望成群的独木舟划向决心号,意识到他本想阻挡的恐怖疾病早已渗透至这些岛民当中,这是他一手导致的历史造业……
──1778年11月,库克船队二度来到夏威夷,群岛的出生率因性病所导致的不孕症蔓延而持续下降,导致人口骤减。
▋谢勒船长发现,在横渡太平洋时经过的所有海岸,总会碰上当地人驾着海筏出现,交易的商机让他不禁感到兴奋……
──1803年8月,莱利亚伯德号从加州圣地牙哥出发抵达广东,太平洋群体与全球各地的贸易连结逐步建立。
▋班.荷布克特记得父母曾说,有艘船在一场可怕风暴中于近海遇难。这群异乡人被族人壁炉烟囱冒出的星火吸引,饥饿战胜了恐惧……
──1808年11月,圣尼古拉号船员遇难后遭俘,奎鲁特族口述历史则记载族人如何援助遭敌对部落攻击的幸存者。
▋夏米索担忧地看着卡杜走向夏威夷人,这些人已受欧洲殖民影响,而来自马绍尔群岛的卡杜拥有某种未受污染的纯真……
──1817年1月,留里克号抵达马绍尔群岛,随船出航的博物学家撰写的航行报告推动帝国在太平洋的商业竞争力、亦批判其野心。
▋达纳既着迷于高耸的火山,也对小小的活珊瑚啧啧称奇,在太平洋航行的过程中,他开始相信太平洋揭示了整个地球的构造……
──1838年8月,地质学家达纳随美国远征探险队出航,曾以太平洋为主体思考全球地质变化,日后却转向呼吁北美洲的独特性。
▋船长夫人玛丽在甲板上看着巨大的鲸尾如何猛烈击向捕鲸小艇,瞬间便杀了年少的鱼叉手,最终只见海浪吞噬了一切……
──1846年10月,老虎号于西北海岸捕鲸,在三十个月的航程中收获了三千桶鲸油,上百头成年灰鲸死去。
▋福森船长回到暌违二十年的家乡旧金山,他听着人们说著五花八门的语言,也意识到如今的加州已是美国领土……
──1850年6月,欢乐号从香港前往加州,该地人口与资本随淘金热迅速增长,改变美国在全球政治与经济上的地位。
这些故事记述了人们于变动时期在海洋中相遇、产生连结,最终将太平洋带往世界的过程。太平洋于是不再是位于地图边缘之海,而作为早期全球化的最后一块拼图,它也不仅是连结亚洲与美洲沿海地带的水域空间,更是理解全球趋势与地方的突发事件如何相互作用的现场。本书为我们与太平洋的关系提供了开创性的视角,得以重新审视太平洋如何牵引世界前途,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好评推荐
专文导读
陈国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联合推荐
林益仁|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洪广冀|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系副教授
褚萦莹|国立台北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蒋竹山|国立中央大学历史所副教授
郑维中|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荐语
「大洋(Great Ocean),就是本书所指的太平洋,让人想起台湾考古前辈刘益昌教授的一句话:『海洋,是道路,不是阻隔』。本书作者借由惊涛骇浪的航海家冒险事蹟,凸显出『谁的太平洋?』的论述之争,书中描述海洋的生态政治与人文历史,还有那些常被有意模糊看待的原住民族与非人生物,例如鲸鱼等。台湾同是被大洋环绕,如何找出具有台湾角度的大洋论述,书中的诸多叙事似乎在台湾都可找到类似身影。也因此,这本书应是认识海洋台湾的敲门之砖。」──林益仁,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打造太平洋》挑战了美国历史叙事中,包含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边疆理论(frontier thesis)、例外主义(exceptionalism)等,无一例外地以由东向西的领土扩张,作为美国历史进程主轴,以大陆观点书写美国的核心概念。本书扣问:『太平洋』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如何现身?大洋观点对于十九世纪美国的意义为何?而活跃于此历史舞台上的各色人或非人参与者,如中国及欧美俄商人、岛屿原住民、病毒细菌、俘虏人质、海洋哺乳动物、博物学家,甚至是火山作用,以及夏威夷神话中的神祇,又如何共同「打造」太平洋?推荐给对于大航海时代、大洋洲原住民文化 、美国史 、科学史有兴趣的读者。」──褚萦莹,国立台北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十九世纪上旬,新生茁壮的美利坚合众国之民,挣脱英国殖民总督的压迫后,在太平洋各个角落伸展拳脚。作者伊格勒以七艘遨游于航线上各个节点,各怀不同目的船只航程为经、所周旋的当地课题为纬,串起太平洋周边地区因时代演进而卷入多层次复杂变迁的时代相。因全球化力量与投入其中人群欲望牵扯造成的社会、环境、想像诸种变迁,均与海上交流活动日益绵密息息相关。本书对于想了解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势力发展之深厚根源者,是不可错过的佳作。」──郑维中,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国际赞誉
「这是一本结合美国史、海洋史、太平洋岛屿史、世界史、环境史、劳工史、社会史等领域于一书的杰出著作。书中也囊括一系列主题,从西方文明初访夏威夷群岛的过程、捕鲸的经济意义,到各方势力在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方式与异同等等——只要出自伊格勒之手,一切不同凡响。书中处处皆有惊喜,然而用词遣字不失严谨精湛。有书如此,夫复何求?」──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作者
「大卫.伊格勒的《打造太平洋》对美国史的全球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富有原创性、对自然环境了若指掌,是一部围绕整个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漫长游历。伊格勒详实记述了商人、瘟疫、遭到屠杀并近乎灭绝的海洋哺乳动物、俘虏与人质,以及十九世纪以太平洋为研究核心的地质学、海洋学与气候学,甚至是美国这个帝国。这是一部引经据典的作品,魅力十足、条理分明,而且充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故事牵引着我们几代人对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及其周遭生命的理解。」──马特.松田,《爱的帝国》(Empire of Love)作者
「这本书令人惊艳地展现了国际跨文化海事历史研究的新例……伊格勒书中描绘经济、人口和文化的转变,将一七八○年代至一八四○年代这段其间定义为转型期。」──约翰‧培里(John Curtis Perry),《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Singapore: Unlikely Power)作者
「《打造太平洋》带着读者透过信风进入太平洋岛民、美洲原住民和欧洲人所创造的五花八门的商业世界和知识体系。此书规模宏大,内容涵盖水域和陆地、人类和动物,以及太平洋上的帝国竞逐,同时也未忽略交涉于此中的个人──这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盖瑞.名浩(Gary Okihiro),《岛屿世界:夏威夷与美国的历史》(Island Worlds: A History of Hawai`i and the United States)作者
「这是一本极好的书,它告诉我们世界如何来到了太平洋,而太平洋又如何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以及所谓的东太平洋如何成了美国的远西。」──《西方历史季刊》(Western Historical Quarterly)
「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籍达成了众多成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将通俗历史的焦点从陆地扩展到了海洋。大卫.伊格勒的《打造太平洋》加入了越来越多关注海洋领域、放眼海盆与世界历史的著作的行列……伊格勒的贡献不仅让海洋成为重心,更成功地讲述了既能说明人类历史,又能阐明故事中不可割舍的海洋部分,也就是美洲沿岸和太平洋岛屿之间的那一大片水景。」──《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伊格勒充分掌握了所有已出版和可取得的关于十九世纪海洋世界的原始素材……以及新兴的跨学科文化地理和历史领域……本书的核心主题在一本精致、易读且动人的书中完美呈现,贡献非凡。」──《奥勒冈历史季刊》(Oregon Historical Quarterly)
「《打造太平洋》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洋同时描绘成一块墓地和一片苗圃……这是一则残酷的故事,刻划出人类肆无忌惮的狂妄、无节制的消费、环境恶化,乃至弱势群体崩溃消亡。」──《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北美太平洋与世界的连结的创新性研究日益增长,而本书可说是一大贡献……伊格勒的书精辟阐明了全球、海洋和地方历史尺度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作者的文章大胆、前卫;他的学识无懈可击;他的论述清晰、简洁,甚至引起共鸣。这是一部杰作,《打造太平洋》在太平洋历史的浪潮中遥遥领先。」──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网「H-Net」之「加州研究专栏」(H-California)
「大卫.伊格勒的新书确实不同凡响:它提供了引人入胜的话题,带来了极为有趣的阅读经验。伊格勒以一种开创性、鼓舞人心的手法,来探索像太平洋这般错综复杂而又难以捉摸的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历史研究计画期刊》(H-Soz-u-Kult)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大卫.伊格勒(David Igler)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副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太平洋海岸分会主席。主要从事美国西部、太平洋、加利福尼亚等领域的历史研究。著有《工业牛仔:米勒、勒克斯与「远西地区」的转型,一八五〇至一九二〇年》(Industrial Cowboys: Miller & Lux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ar West)、《加利福尼亚人文传统》(The Human Tradition in California)。
译者简介
丁超
美国麻州大学硕士。美、加地区求学、工作、定居多年。曾任职企管顾问公司,现为自由译者。译有《25座二战纪念碑教我们的事》、《爱的帝国》、《旅馆》(以上为八旗文化出版)、《酒的科学》、《辣椒猎人的辛香探险》、《简明大历史》、《第二种不可能》等书,著有网路小说《民国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