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死去,正反映我们如何活着。
《泰晤士报》(Times)、《观察家报》(Observer)票选
2022年最值得关注重点书
《卫报》( Guardian)、《经济学人》(Economist)、《展望》杂志(Prospect)
2022年度选书
「安德鲁.铎义格(Andrew Doig)这本探讨人类死亡的书,笔调出奇乐观;他对人类如何死亡的研究,展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经济学人》
在21 世纪,人类大多死于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或罹癌、车祸而往生,但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因为游牧、打猎,而遭到野兽袭击、被巨石砸死,或部族冲突而丧命。到了14 世纪,庄园小农因黑死病而亡,15 世纪皇家海军可能死于坏血病,18 世纪巴黎市民则受天花侵害,而当今市井小民,虽刚刚承受冠状病毒肆虐,却已鲜少受大型传染病威胁。我们都认为是因为科学革命、医学进步大幅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古早病毒无法威胁我们,但仅此而已吗?
美国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安德鲁.铎义格(Andrew Doig),从人生终点「死亡」出发,回溯自旧石器时代迄今人类死因的变迁。他认为,除了医疗知识、公卫建设等科技进展,国家治理技术、社会规范、生活型态、粮产效能等变革,也是促成人类寿命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但人类真正了解「死」这档事,也不过一百多年。1850 年以前,人们认定无呼吸心跳就是死亡,导致活埋事件层出不穷,19 世纪伦敦「预防过早埋葬协会」甚至推广「安全棺材」,以避免惨案。直到生命侦测仪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问世,人类才对死亡有更精准的生理判断。
在本书,作者以1900 年为分水岭,对比今昔人类的历「死」,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渐趋尾声之时,更能清楚人类近代社会的剧变。
武力冲突、谋杀、饥荒、瘟疫、霍乱,是20世纪前人类的主要死因,而且是人为所致。根据头骨标本纪录,近四分之一旧石器时代人类因遭重击而死,暴力冲突频繁;《汉摩拉比法典》颁布后,美索不达米亚的犯罪率和谋杀事件大幅减少,饥荒也随农业革命趋缓,虽然传染病因定居聚落而传播,但瘟疫传染因港口的隔离措施而阻绝,霍乱也止于下水道的兴建。
1900 年前后,全球人均寿命来到史上最长的 35 岁,伦敦市民预期寿命更增为 60 岁。本书作者指出,疾病绝迹与平均寿命增长并非全然受益于医学和药物发展,政府组织的完善,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减少危险因子的关键。
然而,工业化之后朝九晚五的高压生活,却催生肺癌、心脏病、糖尿病等健康杀手,人类也开始需要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才能与之抗衡。贫富差距和政权体制则带来不同的死亡。疫苗、药物、干净水源,在开发中国家和战乱地区不易取得,导致死亡率飙升;极权政府,例如现在的北韩和当年的史达林政权,更造成现代饥荒。除了天灾,「人祸」也是百年来的主要杀手。拉牛车的古人绝对无法想像,交通事故是现代十大死因之一。
探讨死亡,我们更能掌握未来人类历史如何走下去。立基于研究失智症的学术背景,作者于末章讨论未来基因医学发展的可能,及其改变人类遗传疾病的潜力。就如《经济学人》所言:「铎义格这本探讨人类死亡的书,笔调却出奇乐观;他对人类如何死亡的研究,展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本书兼具科学背景与人文洞见,在写作中带入医疗史视角,增添书写力道与思维厚度。
《泰晤士报》(Times)、《观察家报》(Observer)票选
2022年最值得关注重点书
《卫报》( Guardian)、《经济学人》(Economist)、《展望》杂志(Prospect)
2022年度选书
「安德鲁.铎义格(Andrew Doig)这本探讨人类死亡的书,笔调出奇乐观;他对人类如何死亡的研究,展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经济学人》
在21 世纪,人类大多死于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或罹癌、车祸而往生,但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因为游牧、打猎,而遭到野兽袭击、被巨石砸死,或部族冲突而丧命。到了14 世纪,庄园小农因黑死病而亡,15 世纪皇家海军可能死于坏血病,18 世纪巴黎市民则受天花侵害,而当今市井小民,虽刚刚承受冠状病毒肆虐,却已鲜少受大型传染病威胁。我们都认为是因为科学革命、医学进步大幅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古早病毒无法威胁我们,但仅此而已吗?
美国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安德鲁.铎义格(Andrew Doig),从人生终点「死亡」出发,回溯自旧石器时代迄今人类死因的变迁。他认为,除了医疗知识、公卫建设等科技进展,国家治理技术、社会规范、生活型态、粮产效能等变革,也是促成人类寿命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但人类真正了解「死」这档事,也不过一百多年。1850 年以前,人们认定无呼吸心跳就是死亡,导致活埋事件层出不穷,19 世纪伦敦「预防过早埋葬协会」甚至推广「安全棺材」,以避免惨案。直到生命侦测仪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问世,人类才对死亡有更精准的生理判断。
在本书,作者以1900 年为分水岭,对比今昔人类的历「死」,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渐趋尾声之时,更能清楚人类近代社会的剧变。
武力冲突、谋杀、饥荒、瘟疫、霍乱,是20世纪前人类的主要死因,而且是人为所致。根据头骨标本纪录,近四分之一旧石器时代人类因遭重击而死,暴力冲突频繁;《汉摩拉比法典》颁布后,美索不达米亚的犯罪率和谋杀事件大幅减少,饥荒也随农业革命趋缓,虽然传染病因定居聚落而传播,但瘟疫传染因港口的隔离措施而阻绝,霍乱也止于下水道的兴建。
1900 年前后,全球人均寿命来到史上最长的 35 岁,伦敦市民预期寿命更增为 60 岁。本书作者指出,疾病绝迹与平均寿命增长并非全然受益于医学和药物发展,政府组织的完善,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减少危险因子的关键。
然而,工业化之后朝九晚五的高压生活,却催生肺癌、心脏病、糖尿病等健康杀手,人类也开始需要现代医学技术和设备才能与之抗衡。贫富差距和政权体制则带来不同的死亡。疫苗、药物、干净水源,在开发中国家和战乱地区不易取得,导致死亡率飙升;极权政府,例如现在的北韩和当年的史达林政权,更造成现代饥荒。除了天灾,「人祸」也是百年来的主要杀手。拉牛车的古人绝对无法想像,交通事故是现代十大死因之一。
探讨死亡,我们更能掌握未来人类历史如何走下去。立基于研究失智症的学术背景,作者于末章讨论未来基因医学发展的可能,及其改变人类遗传疾病的潜力。就如《经济学人》所言:「铎义格这本探讨人类死亡的书,笔调却出奇乐观;他对人类如何死亡的研究,展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本书兼具科学背景与人文洞见,在写作中带入医疗史视角,增添书写力道与思维厚度。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