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我的写作都与你有关,我在作品里申诉的,
是那些无法在你胸怀里申诉的话……」
─── 卡夫卡的炽诚家书 ───
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本「父爱创伤」
//
你是我衡量所有事物的尺度。
你没有覆蓋到或者你无法覆蓋的领域,才可能是我的生活。
而根据与你高大身躯一致的想像,这样的领域寥寥无几……
//
▍「亲爱的父亲,最近你问我,我为何声称对你感到恐惧……」
▍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写给巨人父亲的控诉与倾吐
卡夫卡的文学作品充满压抑、疏离与绝望,始终在与权威、自我拉扯,他的写作动机乃至人格养成,都和其父赫尔曼有关。
卡夫卡在他离世前五年,写了一封长达103页的信给父亲,道尽对父亲既崇仰又恐惧,急于逃离又交织著歉疚的矛盾情感。信中细述宛如巨人强大的父亲对其施加的压力,如何使他丧失全部的自信心──他渴望肯定,而父亲给他的更多是言语上的羞辱与暴力;他亟欲独立自主,结局却是终生恐婚,难逃父亲庞大的身影。
这封信最终被母亲退还回来,未成功交到父亲手上,但仍被留存下来。它是后世读者亲近卡夫卡、认识其写作起源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始终追寻父爱、饱受童年创伤的男孩,对父亲沉重而赤裸的控诉与倾吐。
//
你几乎没有真正打过我,可是你的咆哮,你涨红的脸,
你急匆匆解下的裤子吊带,它垂挂在椅背上随时待用的状态,
对我来说更为糟糕。就像一个人即将被绞死那样。
如果他真被吊起来,他就死了,一切就结束了。
而如果他必须目睹整个准备绞刑的过程,一直到绞绳已垂在面前了,
才得知自己已被赦免,那么,他可能会为此痛苦一生。
//
★特别收录:卡夫卡不同时期之肖像及其家族成员照片。
★名人推荐
● 耿一伟(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兼任助理教授)专文导读:「《给父亲的一封信》不是文学作品,是卡夫卡对原生家庭的控诉。或许自觉与卡夫卡有类似经历的读者,能在卡夫卡的信中找到认同,因为他说过:『只是为了那些绝望者,希望才被赐予我们。』」
● 平路(作家)专文推荐:「我始终记得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震撼。阅读时我很年轻,想着到底是怎么样的情境,一句接一句,卡夫卡写下如许绝望的句子?……翻开卡夫卡,段落间如果您不觉叹口气,某些字句刺到了痛点?甚或悄悄流下泪水?那么,经历的或许是另一个意义的『成人礼』。回顾困扰您的父子关系,您内心将会出现通透而舒畅之感。」
● 张亦绚(作家)专文推荐:「卡夫卡对父亲『既纠缠又挑战』,对现在的读者来说,应该是『太可疑的暗黑疗愈』。然而,不同于现今的『干净俐落』,卡夫卡『并不直接来个过肩摔』──如何解释?我不倾向套用『他优柔寡断』这种浮泛说词。我以为,卡夫卡是视他的创造者与虐待者为『自己的一部分』。因着大大忠于自我,无论多痛苦或多见笑,他都不以失忆与拒认为手段──这也是『写信给父亲』,但『非常反家书』的这封『陈情表』,值得我们思索的方向。」
● 周慕姿(咨商心理师)、凌性杰(作家)、郑宜农(创作歌手)、萧雅全(导演)|动容推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法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大学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进入劳工保险局任职,并利用下班时间专心写作。1917年,卡夫卡被诊断出结核病,1924年病情恶化,6月3日逝世于疗养院,享年40岁。
卡夫卡曾与两人三度订婚,又因对婚姻的异常焦虑而解除婚约,终生未结婚。
卡夫卡在世时只出版过包含《变形记》在内的几则中短篇小说。临终前,他交代挚友马克斯.布洛德(Max Brod)焚毁自己的所有手稿,但布洛德并未遵守,并将其遗作整理出版,包括长篇小说《审判》、《城堡》》;书信集《给父亲的一封信》、《给菲莉丝的情书》、《给米莲娜的信》;中短篇小说《沉思》、《判决》、《司炉》、《蜕变》、《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在流刑地》等。
★译者简介
禤素莱
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毕业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留学日本、德国,进修语言学、比较文学,并曾在台湾淡水短暂居住。
自小身处东西方文化汇聚之地,启发她对语言学习的兴趣,通晓中、英、德、日、马来语。曾于联合国「特遣北约维和部队」担任随军翻译,专职提供军队语言与文化上的训练。著有《随军翻译──一本联合国维和部队随军翻译者的文化笔记》(宝瓶文化)以及《战地情书》(有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