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存在是不是一个错误?」
孩子究竟多么绝望,才会如此自我责问……
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状况,
源头往往必须溯及大人。
/
儿心科医师想说:
一个孩子破碎,是伤痕叠加,压力积累;
修复之路也需要伴着孩子和家庭,一步一步地走,
无论前进或后退,每一小步的松动都是进步。
/
谢依婷医师:「儿心医师的服务对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还有疲惫挫折的爸爸妈妈、充满疑惑的阿公阿嬷,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学校老师和其他专业人员。」
一位妈妈带小男孩看诊,因为孩子「想爸爸想到心痛」──其实真正心痛的是不甘丈夫离去的妈妈。
夹在争监护权、相互指责的父母之间,小女孩左右为难──才六岁的她,只能以沉默守护她的家。
遭性骚扰的女孩强忍委屈,最终不堪压力而崩溃──被母亲质问「你为什么不小心」,让她自责都是自己的错。
高三少年严重失眠,爸妈却只问「考试有没有考好」──难道在爸妈眼中,只有考上顶大,他的存在才有意义?
妈妈内疚带孩子看诊,害他被贴上过动标签──但标签从来不是诊断本身,而是光看到诊断,就对孩子下意识地负面评断。
爱是长大的养分,但成长环境中的伤,孩子亦默默地尽数承接、吸收了。
在诊间,叛逆少女无力地说:「能不能叫我爸妈别再吵架了?」家长指责拒学小孩:「废物!不努力!」自残的忧郁女孩,妈妈生她时难产死亡,她被整个家视为罪人……谢医师以行医十年所见,描写二十余种亲子困境的典型。但这些孩子不只出现在诊间。这些孩子,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最心爱的宝贝。
儿心科往往是门诊大楼最后亮着的灯,这本书也仿佛一盏灯,为所有不安而无助的迷茫家庭,点亮修复及重建之光。
本书特色:
●当孩子为了维持完美小孩形象,逼迫自己到崩溃,当回家只剩空荡荡的孤寂与不安,当家不再是避风港,反而变成施暴的魔王……还有哪里,能让孩子安心哭泣,不必再过度坚强地撑起自己?
●从少少一、两次乃至持续数年的看诊,儿少精神科诊间的亲子互动便是真实家庭关系的缩影。
●资深儿少精神科主治医师谢依婷,继前作《我们的孩子在呼救》探入孩子失序、难解背后,那颗很想被看见、被好好爱着的心,透过本书《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提醒我们:孩子需要的陪伴,是一种持之以恒的陪伴──「无论你的状态好坏,我都愿意在你身边,支持你找到自己的平衡,以及属于自己继续生活下去的方式」。
●谢依婷医师:「过去十年,我看了无数的孩子与他们的家庭,每个人、每个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陪伴和看见的过程中,那些喜怒哀乐的情绪、那些互动的细腻转折,渐渐地都渗透进我的生命里,当我重新将之萃取、书写出来,这本书中的故事便逐渐成形。这也是我对这个总是要以一.五倍速看短影片的时代做出的回应──希望透过阅读的体验,让人放慢脚步,感受能够停留,改变得以发生。」──摘于自序〈为向光的家庭点亮一盏灯〉
●蔡淇华老师:「我见过太多孩子,被父母亲如刀剑的眼神伤害过,终生,无法痊愈。如同谢依婷医师在《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儿少精神科医师与他陪伴的风雨家庭》一书中所言:被认为有状况的小孩,其实是家庭问题的照妖镜。这本书呈现青少年的病征,也爬梳问题背后的问题。期待关心下一代的每个人,都能翻阅这本书。让我们一起从孩子泪水的来处,陪他们走向温暖、有光的所在。」──摘于推荐序(蔡淇华◎台中惠文高中教师兼图书馆主任/作家)
●本书所举之诊间故事皆为揉合临床经验书写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携手关心:
●专文推荐:蔡淇华(台中惠文高中教师兼图书馆主任/作家)
●温柔推荐:(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心理特攻队psy」粉丝团
宋怡慧(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作家)
李旻珊(身心科医师)
周文君(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理事长/高雄长庚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教授级主治医师/长庚大学兼任部定副教授/精神科部儿童心智科资深主治医师)
张祐嘉(杨阳老师/资深英文补教老师)
陈柏熹(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精神学科教授/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精神部一般精神科主任/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行为医学研究所教授)
廖泊乔(精神科医师/《古人解忧疗郁帖》作者)
蔡伯鑫(儿心科医师/作家)
蔡景宏(高雄市立凯旋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钟颖(爱智者书窝版主/咨商心理师)
作者简介
谢依婷(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科医师)
「人与人相遇是一种机缘巧合,能够倾听和帮助孩子,是身为儿心科医师的使命和幸运,虽然不一定能帮上每一个孩子,但总是要尽力去做。」
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行为医学研究所硕士毕。
曾任成大医院精神部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医师,高雄长庚纪念医院精神科系住院医师、总医师,儿童心智科代训医师。亦曾担任卫福部心智障碍者精神医疗服务品质改善计画云嘉南区执行医师。现服务于安平心宽诊所。
儿少精神科也称为儿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岁以下的对象,这个领域的专科医师在全台湾仅有三百位左右。通过精神科专科医师考试后,需再接受额外一年的次专科训练,通过考核,方能成为儿少精神科专科医师。
儿心科医师在看诊时,必须扮演多重角色,跟不同年龄层的病人对话。比如:与两岁小小孩牙牙学语地对话,和国小孩子聊宝可梦机台,与青少年讨论手游和YouTuber。除此之外,也时常得扮演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翻译」,安抚焦虑,疏通与重建亲子沟通的小径。
以儿心医师身分执业近十年,终于走出医院,开始成为小镇医师。渴望儿心的专业和价值能得到重视,有更多人力和资源愿意投入,最终为我们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一份守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