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框里的香港=
#《香港第一课》作者用双脚写给家乡的情书
#走过二百五十四条屋邨,看见另一面真实的香港
「这本书以公屋为题,但写着写着,我逐渐发现我要谈的不只是公屋:印象被定形、生活被规范、需求被驯服、声音被代言……这些事情,当然不只在屋邨发生。在屋邨中,政府在生活的位置相对明显,规限和挑战因而相对直接;但同样的困难,可不限于屋邨,甚至不限于香港……走遍全港大小屋邨之后,我得到的最大感应,大概就是黄伟文笔下那位少年的躁动:说话很难,但还是要想办法说话。
毕竟无论是在或不在屋邨,在或不在香港,如何让自己继续说下去,如何让更多人能够说下去,应是我们既生为人的功课。」
——梁启智
土地是香港最稀缺的资源,以此而生的住房问题一直是收入不高的人们与政府的沉重压力。只要凝视著任一张香港公屋的照片,很难不感受到冲击:这么多家户、这么多种人生、这么多的人,被框在一个又一个小小的方格子里;数量庞大的方格子在窄仄的土地上堆叠成高耸的大楼,多栋大楼再组成屋邨……截至二〇二三年八月,香港有二百五十九条公共屋邨,是近三分之一香港人的生活空间;而等候住进公屋的申请案超过二十三万件,平均要等五‧三年才有机会「上楼」——住进公屋。
许多人认为公屋的起源是由于一九五三年的石硖尾大火,其实在此前,港英政府已有思考公屋政策,背后的考量有指是为了维持殖民地社会稳定及对资本家做出变相的劳工宿舍补贴。由方格子组成的公共屋邨是由政府建造、框限出来的空间,代表的是一种管治术——这在港英或九七后的港府皆然——在屋邨中政府无所不在。当人住进公屋,他不只是单纯的居民,而是从「人」变成可被管治的对象。然而,人毕竟是拥有自由意志的存在,既使发言的空间再紧缩,仍想要诉说自己的故事; 看似一模一样的方格子,在生活其中的人的努力及岁月的浸润下,也会长出不同的模样;夜晚时亮起灯来的千门万户,也绝不只是下了工看剧、睡觉的地方,而是储藏记忆与凝聚认同的所在。
作者梁启智具深厚的地理学背景,他以公屋为观察尺度,实地走遍整个香港。从不同时期建造、不同地区的公屋与人们的生活痕迹,描绘出香港政治与社会的演化,是最具生活感与带入感的香港现代社会史,也是他写给家乡的情书。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