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形状:72件文物, 看得见的中国哲学

点阅:60

其他题名:72件文物, 看得见的中国哲学 72件文物看得见的中国哲学 七十二件文物看得见的中国哲学 72件文物, 「看得见」的中国哲学

作者:张曦作

出版年:2024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台北市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110271

ISBN:9789864899067

EISBN:9789864899074 EPUB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思想可以有形体
文物是思想的容器

从文物进入思想,
探索古人眼中的宇宙与世界、他人与自己,
看他们如何回应世界的变动、满足自己内心的渴求——
中国哲学「天」与「人」的观念现形记


陈茻  「与点堂创办人、体制外国文教师」 专文推荐
谢哲青  「作家、旅行家、知名节目主持人」 好评推荐


◎收录79张高清彩图,透过72件珍贵文物,让思想成为可具体观察的物件,不再虚无飘渺。
◎既讲观念的由来,也讲物的艺术、人的故事,更谈思想与人的关系。从文物触摸中国哲学世界,提供今人能安顿身心与值得坚守的内在精神。
◎附「中国哲学脉络全览图」,结合文物与观念,构成思想的银河星系图,超越制式时间轴。

72件精选古文物
殷墟甲骨、博山炉、马王堆帛画、彩绘二十八宿图漆箱、《女史箴图》、大秦景教碑、铜观音立像、《富春山居图》、《谿山行旅图》、《黄州寒食帖》……

18个型塑中国思想世界的关键字
埋藏‧祖先‧巫师‧天命‧哲学‧孝敬
天象‧宇宙‧帝国‧仙境
名教‧山林‧佛陀‧丝路
禅道‧天理‧圣贤‧信心

「看见」中国哲学思想的具体样貌
文物不是死物,不只是博物馆里的展示品,
它们凝聚了古人的思想和信仰,
是古人对于人性、宇宙、此生和来世的思考,
更是今人认识古代哲学思想与精神生活的媒介。
•••
◎西周的「大盂鼎」铭文,可以看到周朝为了统治正当性,发明出以「民意」为基础的「天命」观念,从此后世改朝换代有了正当理由。
◎战国时的「行气玉柲铭」、西汉的「行气导引图」,显示了当时有「气化宇宙论」,从此「气」在中国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医疗术「气功」。
◎西汉的「规矩铜镜」,边缘用几何图案象征天空,中心铭刻四方形象征大地,方形四角延伸出的V形纹则代表天空边缘。以纹样清晰表明了,当时的人认为天地人同在一个时空,不管是此生或死后的来世,所有悲欢离合只能发生于这个宇宙中。
◎北宋范宽的《谿山行旅图》中,画家在画面的近景与远景之间做了留白,那片神祕的虚空标志著巍峨高山与喧闹人间不可跨越的界限。这就是画家眼中「天」与「人」真正的距离。
◎北宋的「汝窑青瓷莲花温碗」,晶莹剔透的釉体,散出雨后天青的神祕光泽,表面还有细密的开片纹路分割釉质,让这只温碗看起来如玉似冰。欣赏和把玩这只温碗的心灵,已经厌倦了盛唐的姹紫嫣红与金光银色,渴望沉浸于一种空灵、安静、中和、朴素之中――他们是士大夫。

如果文物会说话,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它们不只是文明的物质遗产,
更藏有古人要我们聆听的信息。
    本书以72件文物为载体,分为18个主题,讲述从上古到王阳明这千百年间建构起的中国思想体系。
它不全然以思想出现的线性时间为结构,不同于一般思想史;
它以各思想成为具有影响力之观念、信仰、态度或价值观的时机点为线索;
它娓娓道来使各思想成为一家之言的核心概念与思想家故事;
它阐述这些人、这些事在时代变动造成的群体精神压力下,如何赢得历史定位,如何因此被刻到器物上、被画到纸卷上,由无形的「思想」转变为有形的「物」。
透过这些文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依然能够触摸我们祖先生活的温度,感受他们的悲伤与欢乐、恐惧与希望。

张曦,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哲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伦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论、西方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问题的研究。不同于一般象牙塔里的教授,他是最早将科幻小说《三体》搬入大学哲学课堂之人,也将宫崎骏的动漫和《魔戒》这样的通俗文学转变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 推荐序
  • 尾声 阳明之后的世界
  • 后记
同书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