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疫情时代,重新思索工作与人生的关系
你身而为人的价值,是由你的就业状态来决定吗?
马莱西克曾是拥有终身教职殊荣的大学教授,那是他自求学时期便热切向往、尔后一路付出极大努力挣得的理想工作职位。然而,几度难以名状的严重失调危机袭来,最终彻底击垮了他的身心,不得不黯然离职。马莱西克起初在莫名痛苦、毫无头绪下,跌撞摸索著自己究竟是怎么了,渐渐有一道微小的光透进孤独的黑暗深渊,他发现那无以名之的极度痛苦,或许可被指认为「职业倦怠」。之后,他花了多年的时间完成《终结职业倦怠》,某种意义上,这趟考察与写作的旅程,也是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修复历程。
马莱西克体察出职业倦怠不仅仅是工作者的个人问题,更涉及社会的整体文化。《终结职业倦怠》第一部分致力于探讨过去五十年来,社会如何建构出职业倦怠文化。马莱西克由观察当代的公共舆论出发,呈显出当前五花八门的论点。接着回溯职业倦怠这种现代现象的历史前身,包括怠惰、忧郁症及神经衰弱症的历史轨迹。然后借重相关的研究积累,指出以「光谱」而非「状态」,来捕捉职业倦怠的多元面貌。他将职业倦怠的经验定义为,工作者努力站在一对倒向不同方向的高跷上,拼命延展自己来拉住两支彼此分离的杆子,一支是工作的现实,另一支则是对工作的理想。他深入分析两支杆子各别带出的议题省思。
《终结职业倦怠》第二部分转为考察如何开创一种全新的文化,让工作不再独占人类生命意义的核心。马莱西克首先引介几位异于主流的思想向导,包括关心劳动课题的教宗、践行另类生活的《湖滨散记》作者梭罗,以及对「幸福生活」做出基进想像的马克思派女性主义者。接着他实际走访本笃会修道院,透过一同作息、近身观察,归纳出修院社群对于工作与生活的排序取舍所带来的深刻启发。最后生动地呈现了数种在主流文化边缘另辟蹊径的实践范例,像是看重所有工作伙伴都保有完整人性的非营利组织、在工作外用兴趣嗜好追寻身分和意义的人,还有在自我接纳、仪式及社群中找到尊严的身心障碍艺术家。
马莱西克撰写《终结职业倦怠》期间,新冠肺炎横扫全球,几乎改变了所有人的工作,虽然疫情造成许多生命和社群的损失,却也给了我们难得的机会,可重新安排工作在我们生活和文化中的位置。但愿本书能帮助我们的文化认清这件事——工作不会给人尊严、不会形塑品格、不会为人生赋予目的。是我们让工作有尊严、是我们塑造工作的品质、是我们赋予工作在人类生活中的目的。
共同体推荐
「曾为职场圣徒的前终身职神学教授,在经历了无法起床最终辞去工作的职场死亡之后,为了了解什么叫职业倦怠,写下了这本堪称叩问自己人生终极谜团的血泪之书,为『人为什么要工作』这个终极大哉问,提供了一个以身为度的解答。只有被推挤到文化边缘的断壁残垣中,我们才会意识到以工作为中心所建造的意义体系,可能是一个自我毁灭的系统。经历了疫情、面对自动化、AI正在抢走我们工作的今天,这本书先我们一步去思考、回应了人人自危的工作问题。你若觉得工作乏力,心力交瘁,曾信仰以工作来实现自我的圣殿也在眼前瓦解,那就到了该承认拼命工作不是一种美德,而无法工作的人也应该得到尊重的时刻了。这是一本媲美大卫.格雷伯《狗屁工作》的深省之作,娓娓道出为何我们应该有不工作的权利,而开创新的工作模式,大概是解决现在问题的唯一出路。」
——方怡洁(清华大学人类所副教授)
「你可以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吗?尤其是当你处在一个人人称羨的工作之中时,你可以不喜欢吗?你可以在工作中感觉到无聊与疲乏吗?又特别是你看到更多人身处困境,有人失业、有人从事低薪又高风险的工作,你还可以感到职业倦怠吗?就算你自己允许,你的家人与朋友也未必能接受你有这样的感受。本书作者从一个人人称羨的工作开始,逐步发现自己内在幽微但真实的感觉,再进一步认识了这种感觉的名字——职业倦怠,并且着手研究找出原因与回应的方式。若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却不便宣之于口,找不到谁可以理解你的痛苦,那么作者与这本书会理解你的痛苦。」
——巫彦德(人生百味共同发起人)
「作者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亲身经验到工作压力、无力感、期望落差的长期职业倦怠后,愤而辞职,进而探究职业倦怠的社会现象并写下这本书。他认为职业倦怠不是一种个人主观感受,而是一种事实的存在。作者探究倦怠的历史,更将职业倦怠的测量具体化,甚至亲身体验宗教生活等反工作的生活型态,进而提出反思人对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本书不以唱高调般地推翻资本主义式的鼓吹预言,而是以个人体验的感受,一步步带领读者拆解职业倦怠的迷思与牢笼,为受困者提供行动指引。」
——张烽益(台湾劳动与社会政策研究协会执行长)
「总觉得累,没睡饱,朋友常问『你累了吗』;关于工作,看啥都不顺眼,干谯起来一大篇,讲久了都好像『怪天怪地怪社会』;明明做很多事,还是怀疑自己一事无成。朋友啊,如果你有上述三个症头——身心枯竭、愤世嫉俗、无成就感——哎呀,别觉得自己得症头,这叫「职业倦怠」,英文说Job burnout,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在『国际疾病分类』里了。根据劳动部统计,台湾劳动者平均一年工作超过两千小时,跟其他国家相比,咱可是世界第六高。工时如此高,职业倦怠的风险也随之水涨船高。
职业倦怠是个人适应不良?若不是个人问题,那是啥问题?《终结职业倦怠》从舆论、历史、心理学研究、工作条件、人们对工作的理想等角度切入,让我们找到很多资源,来跟我们的工作体验做比对。这本书用很多篇幅告诉我们,工作不是你我生命价值的唯一,只是之一。你不信?那你出社会后,当工作走进了你的生命,成为你的几分之几?」
——杨镇宇(大脚小脚亲子共学团领队兼文字工作者)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乔纳森.马莱西克(Jonathan Malesic)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宗教学博士,曾在大学任教十多年,也当过寿司师傅和停车场服务员。现为自由撰稿人,文章发表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大西洋》(The Atlantic)、《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公益》(Commonweal)等媒体刊物。作品曾由《最佳美国散文集》(Best American Essays)和《最佳美国饮食书写》(Best American Food Writing)认定为值得注目的散文,并获得手推车奖(Pushcart Prize)文选的特别表彰。最新著作《终结职业倦怠》(The End of Burnout)翻译十国语言,获Amazon和Next Big Idea Club评选为二○二二年度好书。
【译者简介】
刘思洁
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硕士,曾任大专教师及出版社主编,现为自由译者,译有《秩序之上》、《处方笺》、《亲爱的人生》、《心灵的伤,身体会记住》、《原谅就是力量》,并合译《人行道》、《生存的十二条法则》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