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透明镜:清帝国意识形态下的历史与身分认同

点阅:16

译自:A translucent mirror: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其他题名:清帝国意识形态下的历史与身分认同

作者: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著;赖芊晔译

出版年:2024

出版社:八旗文化/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出版地:新北市

集丛名:另眼看历史:45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267301

ISBN:9786267509111

EISBN:9786267509104 EPUB; 9786267509098 PDF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了解「新清史」脉络必读的四本书──
罗友枝《最后的皇族》、柯娇燕《半透明镜》
欧立德《满洲之道》、路康乐《满与汉》
──柯娇燕《半透明镜》──

荣获2001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
挑战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史观,解构「中华民族」神话
引起中国当局及学者强烈反弹!

◆新清史是什么?
新清史是1990年代发源于美国汉学及历史学界的学派,代表学者有罗友枝、欧立德、濮德培、柯娇燕等人。该学派从「少数满洲人如何统治广大且复杂的中国」、「由满洲人建立的王朝对中国传统(汉人)的历史论述有何影响」这两个问题意识出发,试图从「非中原王朝史观」、「内亚/东亚帝国史观」、「非汉族中心主义」、「多民族」视角,来重新修正、书写过往的清代史。

◆柯娇燕的《半透明镜》最大贡献为何?
本书梳理复杂多元的清代前期历史,提出一套理论框架,进而对早期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与历史书写及身分认同之间的关系,有全面且深入的解释。

◆半透明镜是什么意思?
对古代皇帝来说,镜子有两个意涵,一是具有道德或规劝意涵,「历史之镜」可以指出统治者的缺失,即「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历史之镜」在帝国的意识形态上,却是不透明的,其起源、动机及手段都被刻意隐匿,本书期望能揭露当时的主旋律,进而让意识形态的形象变成可见的、半透明的。

◆什么是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
由于清帝国是由皇帝所统治,我们可以将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跟清帝国的「皇权」视为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清代的皇帝会利用政治、文化、经济、仪式等手段拓展皇权的影响力。具体操作上,皇帝会利用诏令、日记、纪念碑文等官方文件,并以多语言形式(满文、汉文、蒙文等)来强化皇权的正当性与普世性,皇帝应统御率土之滨,皇帝应抚育普天之下所有子民。

◆清帝国的意识形态跟过往的中原王朝/征服王朝,有什么差异?
自新清史学派出现以来,「汉化观点」或「满洲观点」就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热点。但本书作者柯娇燕认为,清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当然会受到满洲皇帝的出身影响,但也不宜过于简单二分。以「满洲征服」这个概念为例,柯娇燕认为「满洲征服」是多元(多民族)力量的结合,满洲人不单纯是征服者,汉人也不单纯是被征服者。大清之所以能成功入主中原,是结合满洲人、蒙古人、汉人的力量,且主要靠的是汉人士兵,如此还算是「满洲人征服汉人」吗?清帝国还算是「征服王朝」吗?

◆清帝国的意识形态与现代中国
清帝国在试图在强化国家权力的同时,也同时维持政治组织上的相对多元及独立性,例如始终维持着高度独立状态的蒙古与西藏,这是清帝国从本质上有别中国历代王朝的关键之处。清帝国并非单纯的「汉化帝国」或「满洲帝国」,而是建立在「多元且统一」意识形态上的多民族帝国,这最终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不论是中华民国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民族认同之建构。

  • 封面
  • 书名页
  • 作者、译者、审定者简介
  • 目次
  • 谢词
  • 参考书目
  • 版权页
同书类书籍